[发明专利]营养型虫草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9288.7 | 申请日: | 200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02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07-25 |
发明(设计)人: | 樊美珍;李春如;魏建忠;陈安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迈可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1/16 | 分类号: | A23K1/16;A23K1/17;C12N1/20;A61K35/74;A61P37/0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36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古尼拟青霉新型营养型虫草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方法。该方法所用菌种包括早已被开发为人体保健所用的古尼拟青霉及其变种,工艺过程主要包括菌种的取得、斜面菌种和液体种子培养、液体发酵和固体基质培养等生产工序。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虫草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饲料转化率而节约成本,明显改善畜禽口感和风味,更快增加肉用动物体重而提高产量,可以在不用药或少用药的前提下因增强动物的免疫调节能力提高其成活率而降低成本,而且只需很少的添加量就能达到很好的增重效果。生产本虫草饲料添加剂具有原料来源广、易生产、成本低廉、质量可控、使用方便、应用广泛和实际效果好等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营养 虫草 饲料添加剂 生产 方法 | ||
【主权项】:
1、营养型虫草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方法,包括菌种取得、菌种培养、菌种发酵和固体培养,所述菌种为古尼拟青霉菌种(Paecilomyces gunnii Z.Q.Liang),该菌种为广布种,其有性型为古尼虫草;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培养包括斜面试管菌种培养和液体摇瓶种子培养两步;所述菌种的发酵包括一级种子罐发酵和二级种子罐发酵两级液体菌种发酵;所述固体培养为将固体物料混合均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其重量份为物料∶水=5:1;拌匀装入布袋中灭菌;接着接种,培养得成品;(1)所述菌种培养分为两步:A、斜面试管菌种培养将分离纯化的菌种接种于斜面试管中,放入25℃培养箱,培养时间为7天,待菌丝长满试管并产孢即可;B、液体摇瓶种子培养在500ml三角瓶中装入200ml培养基,用1.2Kg/cm2高压灭菌30分钟,待冷却至室温时,将经1支斜面试管的菌种接种到500ml三角瓶培养基上,并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温度25±1℃,180r/m条件下培养,培养时间为72h~96h;(2)所述菌种的发酵为二级液体菌种发酵:A、一级种子罐生产在50L气升式发酵罐中装入21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温度大于95℃、pH值为6.0~7.0,并加入食用消泡剂,加入量为0.03%,在14.7×104pa压力下,通入蒸汽加热到121℃,并保压30~45分钟;灭菌后,冷却至20℃时将4瓶上述培养好的500ml摇瓶种子接入培养,培养温度为25~26℃,通气量为1∶0.5V/V·min,保压4.903~7.0845×104pa,经48h通气培养,达到对数生长期后即可,最终培养体积为30L;B、二级种子罐生产在500L种子罐中装入300L液体培养基,pH值为6.0~7.0,并加入食用消泡剂,加入量为0.03%,通蒸汽和原位加热到121℃,在14.7×104pa压力下,保压30~45分钟;灭菌后,冷却至26℃时,将一级种子罐的30L液体种子全部接入二级种子罐培养,培养温度25~26℃,通气量为1∶0.5V/V·min,保压4.903~7.0845×104pa,经过48h通气培养,达到对数生长期后即可,最终培养体积为300L;(3)所述菌种的固体基质培养按如下方法进行:将固体物料混合均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其重量份为物料∶水=5∶1;拌匀装入布袋中灭菌;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放于洁净的托盘内,放置于无菌通风室中冷却至24℃~25℃以8%的接种量接入液体种子;拌匀后保证物料的最终含水率约54%,将接种后的物料以3cm的厚度平铺在浅盘中放入培养室中培养;温度保持在24℃~25℃湿度保持在95%培养72h后,温度为24℃~25℃湿度降到85%继续培养3~4天即可出料;烘干或晾干、粉碎、过300目后即得成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迈可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迈可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019288.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下一篇:多模式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