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引发植物对细菌病害耐受性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9227.0 | 申请日: | 200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0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H·克勒;T·R·巴迪奈里;M-A·塔瓦雷斯-罗德里格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37/36 | 分类号: | A01N37/36;A01N43/653;A01N47/24;A01N37/50;A01N4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金辉;张雪珍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发植物对细菌病害耐受性的方法,其包括用有效量的式I化合物,其中变量具有说明书所述的含义,与如说明书所定义的第二种活性化合物的组合处理植物、土壤或种子,其被植物或种子吸收。 | ||
搜索关键词: | 引发 植物 细菌 病害 耐受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引发植物对细菌病害耐受性的方法,其包括用有效量的如下化合物的组合处理植物、土壤或种子:1)式I化合物:
其中:X为卤素、C1-C4烷基或三氟甲基;m为0或1;Q为C(=CH-CH3)-COOCH3、C(=CH-OCH3)-COOCH3、C(=N-OCH3)-CONHCH3、C(=N-OCH3)-COOCH3、N(-OCH3)-COOCH3或基团Q1:
其中#表示与苯环相连的键;A为-O-B、-CH2O-B、-OCH2-B、-CH=CH-B、-C≡C-B、-CH2O-N=C(R1)-B、-CH2O-N=C(R1)-CH=CH-B或-CH2O-N=C(R1)-C(R2)=N-OR3,其中:B为苯基、萘基、含1-3个N原子和/或1个O或S原子或1或2个O和/或S原子的5元或6元杂芳基或5元或6元杂环基,其中环体系未被取代或由1-3个基团Ra取代:Ra为氰基、硝基、氨基、氨基羰基、氨基硫代羰基、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基磺酰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C3-C6环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C1-C6烷氧羰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羰基、C1-C6烷基氨基硫代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硫代羰基、C2-C6链烯基、C2-C6链烯氧基、苯基、苯氧基、苄基、苄氧基、5或6元杂环基、5或6元杂芳基、5或6元杂芳氧基、C(=NORa)-Rb或OC(Ra)2-C(Rb)=NORb,其中环状基团也未被取代或由1-3个基团Rb取代:Rb为氰基、硝基、卤素、氨基、氨基羰基、氨基硫代羰基、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基磺酰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C3-C6环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C1-C6烷氧羰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羰基、C1-C6烷基氨基硫代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硫代羰基、C2-C6链烯基、C2-C6链烯氧基、C3-C6环烷基、C3-C6环烯基、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苄基、苄氧基、5或6元杂环基、5或6元杂芳基、5或6元杂芳氧基或C(=NORA)-RB;RA、RB为氢或C1-C6烷基;R1为氢、氰基、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3-C6环烷基、C1-C4烷氧基;R2为苯基、苯基羰基、苯基磺酰基、5或6元杂芳基、5或6元杂芳基羰基或5或6元杂芳基磺酰基,其中环体系未被取代或由1-3个基团Ra取代,C1-C10烷基、C3-C6环烷基、C2-C10链烯基、C2-C10炔基、C1-C10烷基羰基、C2-C10链烯基羰基、C3-C10炔基羰基、C1-C10烷基磺酰基或C(=NORa)-Rb,其中这些基团的烃基未被取代或由1-3个基团Rc取代:Rc为氰基、硝基、氨基、氨基羰基、氨基硫代羰基、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基磺酰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C1-C6烷氧羰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羰基、C1-C6烷基氨基硫代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硫代羰基、C2-C6链烯基、C2-C6链烯氧基、C3-C6环烷基、C3-C6环烷氧基、5或6元杂环基、5或6元杂环基氧基、苄基、苄氧基、苯基、苯氧基、苯硫基、5或6元杂芳基、5或6元杂芳氧基和杂芳基硫基,环状基团也可为部分或完全被卤化或1-3个基团Ra连在其上;和R3为氢、C1-C6烷基、C2-C6链烯基、C2-C6炔基,其中这些基团的烃基未被取代或由1-3个基团Rc取代;和2)选自组A)-M)的化合物:A)酰基丙氨酸类:苯霜灵、甲霜灵、甲呋酰胺、噁霜灵;B)胺衍生物:4-十二烷基-2,6-二甲基吗啉、多果定、吗菌灵、丁苯吗啉、苯锈啶、双胍盐、双胍辛醋酸盐、螺噁茂胺、克啉菌;C)苯胺基嘧啶类:二甲嘧菌胺、嘧菌胺或环丙嘧啶;D)唑类:双苯三唑醇、糠菌唑、环唑醇、噁醚唑、烯唑醇、烯菌灵、氧唑菌、腈苯唑、喹唑菌酮、氟硅唑、粉唑醇、己唑醇、烯菌灵、环戊唑醇、环戊唑菌、腈菌唑、戊菌唑、丙环唑、丙氯灵、丙硫菌唑、硅氟唑、戊唑醇、氟醚唑、三唑酮、唑菌醇、氟菌唑、戊叉唑菌,E)二羧酰亚胺类:异丙定、甲菌利、杀菌利、烯菌酮,F)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福美铁、代森钠、代森锰、代森锰锌、威百亩、代森联、甲基代森锌、福代锌、福美双、福美锌、代森锌,G)杂环化合物:敌菌灵、苯菌灵、啶酰菌胺、多菌灵、萎锈灵、氧化萎锈灵、氰霜唑、棉隆、二噻农、咪唑菌酮、异嘧菌醇、麦穗宁、氟酰胺、呋吡唑灵、稻瘟灵、丙氧灭绣胺、氟苯嘧啶醇、氟吡菌胺、噻菌灵、丙氧喹啉、啶斑肟、咯喹酮、喹氧灵、硅噻菌胺、涕必灵、溴氟唑菌、甲基托布津、噻酰菌胺、三环唑、嗪氨灵、5-氯-7-(4-甲基-哌啶-1-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4-二氟甲基-2-甲基-噻唑-5-甲酸-(4’-溴-联苯-2-基)-酰胺、4-二氟甲基-2-甲基-噻唑-5-甲酸-(4’-三氟甲基-联苯-2-基)-酰胺、4-二氟甲基-2-甲基-噻唑-5-甲酸-(4’-氯-3’-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酸-(3’,4’-二氯-4-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酸-(3’,4’-二氯-5-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4′-二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4′-二氯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5′-二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5′-二氯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5′-二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5′-二氯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氯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氯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4′,5′-三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4′,5′-三氟联苯-2-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1,1,2,3,3,3-六氟丙氧基)-苯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4′-三氟甲基硫代联苯-2-基)-酰胺、N-(2-双环丙-2-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酰胺、3,4-二氯-异噻唑-5-甲酸(2-氰基-苯基)酰胺、3-[5-(4-氯-苯基)-2,3-二甲基-异噁唑烷-3-基]-吡啶、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3-(3-溴-6-氟-2-甲基-吲哚-1-磺酰基)-[1,2,41三唑-1-磺酸二甲基酰胺、(2-氯-5-[1-(3-甲基-苄基氧基亚氨基)-乙基]-苄基)-氨基甲酸甲基酯、(2-氯-5-[1-(6-甲基-吡啶-2-基甲氧基亚氨基)-乙基]-苄基)-氨基甲酸甲基酯,H)硫,I)硝基苯基衍生物:乐杀螨、敌螨普、敌螨通、异丙消,J)苯基吡咯类:拌种咯或氟噁菌,K)其它杀真菌剂:噻二唑素、苯噻菌胺、氯环丙酰胺、百菌清、环氟菌胺、哒菌清、双氯氰菌胺、乙霉威、克瘟散、噻唑菌胺、环酰菌胺、薯瘟锡、氰菌胺、嘧菌腙、氟啶胺、亚磷酸及其盐、藻菌磷、乙膦铝、异丙菌胺、六氯苯、苯菌酮、戊菌隆、吡噻菌胺、百维灵、四氯苯酞、甲基立枯磷、五氯硝基苯、苯酰菌胺、乙酰基水杨酸、N-(2-(4-[3-(4-氯-苯基)-丙-2-炔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烷磺酰基氨基-3-甲基-丁酰胺、N-(2-(4-[3-(4-氯-苯基)-丙-2-炔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2-乙烷磺酰基氨基-3-甲基-丁酰胺、3-(4-氯-苯基)-3-(2-异丙氧基羰基氨基-3-甲基-丁酰基氨基)-丙酸甲基酯,L)次磺酸衍生物:敌菌丹、克菌丹、抑菌灵、灭菌丹、对甲抑菌灵,和M)肉桂酰胺及类似化合物:烯酰吗啉、氟联苯菌或氟吗啉。其中活性化合物1)和2)被植物或种子吸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80009227.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编码/解码视频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发光元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