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衬底集成波导的小型化功率分配/合成网络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8792.X | 申请日: | 200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4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车文荃;王超;刘洞天;马伟;董士伟;汪磊;李超;朱忠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3/00 | 分类号: | H01P3/00;H01P3/08;H01P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衬底集成波导的小型化功率分配/合成网络。该分配/合成网络在上下两层衬底集成波导之间,经过中间层公共金属面耦合处,从下层介质板耦合能量到上层金属板,耦合处采用带状线阶梯匹配的形式,耦合端口和隔离端口分别设置在两侧,便于测试与工程实际应用。本发明具有功率分配特性好、隔离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和其他的平面微波毫米波电路集成的显著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衬底 集成 波导 小型化 功率 分配 合成 网络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衬底集成波导的小型化功率分配/合成网络,其特征在于两块叠加的衬底集成波导之间为中间层公共金属面[14],在下层衬底集成波导[13]上设置两排平行金属化过孔[15、16],在下层介质基板[10]上并位于该两排平行金属化过孔[15、16]两端的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输入端口[2]和直通输出端口[5],在靠近输入端口[2]处设置第一带状线短阶梯阻抗匹配[8],在直通输出端口[5]设置第二带状线长阶梯阻抗匹配[9];上层衬底集成波导[1]上设置四排弯曲金属化过孔[17、18、19、20],在上层介质基板上的一侧分别设置两个耦合输出端口[3、4],另一侧分别设置两个隔离端口[6、7],在靠近输入端口[2]的两排弯曲金属化过孔[17、18]两端的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一隔离端口[6]和第一耦合输出端口[3],在靠近直通输出端口[5]的另外两排弯曲金属化过孔[19、20]两端的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二隔离端口[7]和第二耦合输出端口[4];所述的第一、二带状线阶梯阻抗匹配[8、9]位于两排平行金属化过孔[15、16]和四排弯曲金属化过孔[17、18、19、20]之间;在输入端口[2]、直通输出端口[5]、耦合输出端口[3、4]和隔离端口[6、7]分别设置50欧姆微带线[11]和中间锥形变换[1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10018792.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