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直径超深入岩钻孔扩底灌注桩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2359.8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存贵;张云富;高小强;杨健民;王丽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44 | 分类号: | E02D5/4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大直径超深入岩钻孔扩底灌注桩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准备多块钢板;(b)桩的成孔及扩孔;(c)制备钢筋骨架;(d)钢筋骨架的吊装;(e)采用气举反循环二次清孔;(f)验收孔深,孔径,孔底沉渣,如不合格继续清孔,直至合格;(g)进行初灌,初灌完成后,拆除所述的漏斗将泵车出料口直接插入导管内进行灌注直至到达预定的标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始终保证导管下口在混凝土中深度为2-6m。采用本发明方法在施工中保证了桩身垂直度及桩身在软弱土层的成孔效率,另外在施工护壁泥浆重复使用,保证了工程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及环保效益。 | ||
搜索关键词: | 直径 深入 钻孔 灌注 施工 方法 | ||
【主权项】:
1.大直径超深入岩钻孔扩底灌注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准备多块钢板,所述的同一块钢板的两条长边的长度差值不大于3mm,两条短边的差值不大于2mm,两条对角线差值不大于3.6mm,不同钢板下料时,各钢板的长边采用同一尺寸,其长度误差不大于4mm,用所述的多块钢板制备多节钢护筒,首节护筒的底部以及每节护筒的上端包焊有钢板箍,并将所述的多节钢护筒依次通过振动锤振动下沉到预定位置,然后割除所述的每节护筒上的十字撑,所述的每节钢护筒制作的直径误差小于10mm,垂直度偏差小于1/1000护筒长度,沉入完毕后的钢护筒垂直偏差小于1/300;(b)桩的成孔及扩孔,首先抓斗在所述的护筒内抓土,干作业抓土到护筒深度的2/3且不小于15m,然后采用带自动给进仪的钻机采用气举反循环钻进成孔,至坚硬岩石层时,分级钻进,刚入岩时钻机的钻头采用球齿合金钻头,同时在钻头上部安装钻头稳定器;完全入岩后转盘转数N=(9~29)D,所述的钻机的钻头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成孔到位后,采用扩孔钻头进行扩孔,扩孔完毕后,保持泥浆循环,并继续让扩孔钻头空转,用20~30分钟,把孔底的大块岩渣清除干净;(c)制备钢筋骨架,首先提前制作两套成型胎膜,然后钢筋骨架主筋总数的一半分别装入两个胎模中定位,所述的主筋采用完全绑扎成型并与加强筋用U形夹子固定,用吊车将加固好的半套钢筋骨架整体吊起,在空中180度翻身落入另一套胎膜内,绑扎外箍筋,固定保护层垫块,在加强筋处焊十字撑,成型后脱模,绑扎超声波管;(d)钢筋骨架的吊装,首先用吊车吊起一节钢筋骨架,割去十字撑后,放入桩孔中,所述的钢筋骨架上端用杠子固定,然后依次再吊起一节钢筋骨架,割去十字撑后,对准下节钢筋骨架徐徐下降,让所述的相邻的钢筋骨架上的超声波管对齐,最后调整钢筋骨架垂直度,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200(1为钢筋骨架长度),将所述的超声波管焊接相连,并将相邻的两节钢筋骨架主筋用U形夹子连接,所述的相邻的两节钢筋骨架的主筋搭接长度不小于46D(D为主筋直径),然后绑扎外箍筋,最后吊起钢筋骨架,抽出所述的杠子,然后重复上述步骤,依次再吊起一节钢筋骨架直到钢筋骨架安装完毕;(e)采用气举反循环二次清孔,首先安装导管和气举管,导管的深度应能使其触及孔底岩面,气举管的长度为导管的3/4,且不小于15米,不大于70米,清孔过程中,逐步下落导管,到最后将导管下口下落到岩石顶面,二次清孔所用的泥浆应符合下列标准:含沙质量百分量不大于0.5%,粘度为27.5-29秒(1000毫升泥浆通过漏斗的时间),比重为1.03~1.06g/cm3,剪力不大于3.0bs/100ft2;(f)验收孔深,孔径,孔底沉渣,如不合格继续清孔,直至合格;(g)抽出所述的气举管,安装初灌漏斗,在漏斗内悬挂好隔水塞后,往漏斗内先装入少量砂浆,再装满混凝土,然后割断连接隔水塞的钢丝绳,进行初灌,初灌结束后所述的导管的下端埋入混凝土中1m-2m并且孔底下的沉渣被反到混凝土面以上,初灌完成后,拆除所述的漏斗将泵车出料口直接插入导管内进行灌注直至到达预定的桩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始终保证导管下口在混凝土中深度为2-6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10052359.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