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闭式货车自卸车厢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8220.0 | 申请日: | 2008-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9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世英 |
主分类号: | B61D3/00 | 分类号: | B61D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5000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封闭式货车的自卸车厢,可以用现在的货车棚车改装制成。用于铁路散装货物的运输,同时又不失去棚车的使用功能,它克服了目前敞车运输路损大、污染多、重心高的缺陷,是一种具有自卸功能的、无货物路损的、重心较低的封闭式货车自卸车厢。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式 货车 卸车 | ||
【主权项】:
1、一种铁路封闭式货车自卸车厢,可以用现在货车的棚车改装制成,改装的部位包括车棚、车底板和车厢两头的侧板三部分;其特征在于:首先在呈圆弧形的车棚顶部,沿棚车的纵轴方向开一长方形门洞,在门洞的四周安装门框(6),在门洞的上方配有两块相同的门扇(5),两块门扇(5)分别通过合页(8)安装在门框(6)上;门扇(5)的形状为一带有弧度的长方形整体,结构由门扇板(21)、门扇框(9)和门禁(4)三部分组成;其中门扇板(21)连接在门扇框(9上),在一个门扇框的一边连接有门禁(4),两块门扇(5)呈对开状,关闭时由门禁(4)挡住对开的门缝;门扇的启闭操作由门扇开关控制系统控制;门扇(5)的开关控制系统安装在门扇框(9)的中间内侧,通过设置在门扇框(9)上的连接板(22)和推拉杆(28)相连;在车棚的圈梁(7)上设置中间梁(24),把电磁铁(23)垂直安装在中间梁(24)上,电磁铁的衔铁推杆(25)的下端通过一段水平杆(26)和“Y”型结构的竖杆(27)的下端相连,既“Y”形结构固定在水平杆(26)上,两个推拉杆(28)的两端分别通过轴销和连接板(22)、“Y”型的竖杆(27)的上端连成一体;车棚及车厢两头的侧板改装其特征在于:安装在车棚两侧的卷帘门,在门洞的纵向两侧去掉剩余的圆弧形车棚棚顶,在车棚的圈梁(7)上安装卷帘门系统,该系统由卷帘滚筒(2)、卷帘轴(3)、卷帘马达(30)和卷帘门板(11)组成;卷帘滚筒(2)固定在卷帘轴(3)上,卷帘轴(3)的两侧通过轴承座安装在车棚的圈梁(7)上,在卷帘轴的一侧安装卷帘马达(30),卷帘门板(11)由若干片组成,各片之间通过铰链轴(10)相连形成一体;卷帘门板(11)比车厢内宽稍窄,放置在车厢内,卷帘门板(11)的上端固定在卷帘滚筒(2)上,下端的一半门片(18)固定在车厢底梁的上面,在卷帘门上安装卷帘门罩(1),卷帘门罩(1)的三面固定在圈梁(7)上;车底板的改装其特征在于:把现有的车底板全部去掉,在所有的车底梁上面安装截面为锐角“∧”形的分流龙骨(32);在车底梁的下面、中梁的两侧、前后两组车轮之间安装两个相同的吊斗(31);吊斗(31)的上口连接在车底梁的下面和车厢形成一体,沿吊斗(31)的下口边沿连接下口框(33),下口框(33)用槽钢制做;在两个下口框(33)的对称两边依次开若干个轴孔(34);吊斗底采用折页(35)的结构,整个吊斗底由若干个折页(35)组合在一齐形成;折页(35)由折页板(20)和折页轴(19)组成,折页板(20)呈长方形,分别连接在折页轴(19)的同一侧;折页轴(19)安装在轴孔(34)上,在每个折页轴(19)上分别连接两个折页板(20);吊斗底的启闭控制采用齿条式结构;共一套,安装在吊斗的下口框(33)上;在每个折页轴(19)的一端安装齿轮(16),在齿轮(16)和槽钢上边的下面空隙处安装一根齿条(14),用两块齿条挡板(15)挡住齿条,齿条挡板(15)固定在槽钢的边上;在齿条(14)的中部上方配有液压油缸(13),液压油缸(13)安装在下口框(33)的槽钢上方;把槽钢上边的中间一部分去掉,形成一段开口(36);液压油缸(13)的活塞杆(29)和设在齿条中部的齿条板(37)通过齿条轴销(17)相连;用棚车改装的货车自卸车厢其特征还在于:把门扇控制系统的控制开关、卷帘门马达的控制开关和吊斗底的启闭控制开关,安装在车厢的一侧操作板(12)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世英,未经冯世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10108220.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