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退化湖滨带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恢复技术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7643.X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3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田自强;郑丙辉;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田自强;郑丙辉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名称为退化湖滨带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恢复技术工艺,属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领域。是在对湖滨带自然湿地植被及植物群落现状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应用植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退化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构建,发挥植物水质净化作用,并通过植物的物理阻滞作用促使水体中悬浮物的沉积;结合生态工程技术,通过消浪装置的拦截作用,改造河口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自然净化作用,从径流控制入湖营养物质的输入。以恢复湿地在环境、生态、经济美学价值方面的功能。该种技术工艺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维护费用低,景观及经济价值较明显、水质净化效率高等特点,适用于我国湖滨带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水体治理的工作中。 | ||
搜索关键词: | 退化 湖滨 湿地 及其 生态 功能 恢复 技术 工艺 | ||
【主权项】:
一种对已退化的湖滨带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技术工艺,以发挥自然湿地对环境、生态、经济美学价值三个方面的功能。包括下列具体步骤:(1)进行自然湿地的恢复之前,开展大范围的湖滨带自然湿地植被调查。(2)进行研究区的水下地形勘探,查明岩土层性质、分布规律、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岩层风化程度、以及有无不良地质现象等状况。为在已选定的场地上合理地选择消浪结构型式、基础类型,设计消浪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法等提供工程地质资料。(3)针对湖底存在较厚的淤泥和淤泥质粉质黏土,土质较差。采用“透空式”木桩结构防波堤。木桩沿纵向打两排,每排木桩的纵向间距均为0.5米,前后两排木桩的间距0.8米;前排木桩与后排木桩错开布置,错移0.25米,呈“梅花形”;用原木分别将每排木桩沿纵向连接成整体,木桩与连接原木之间的连接采用φ8毫米的螺栓螺母;然后用铁丝将竹排(规格为1.5米×1米)四边固定于木桩之上。最后将橡胶围油栏连接在木桩之上,同时保证围油栏随水位变化上下浮动。(4)以种植乡土物种为原则,根据不同水位梯度,筛选出几种大型挺水植物组成自然湿地中陆向辐射区(陆向辐射区常指在枯水期或缺水时无地面水的区域)和水位变辐区(水位变辐区常指枯水期或缺水时地面覆被水较少,而丰水期为水覆盖的区域)的优势群落,种植密度为2兜/平方米(3-5株/兜);在陆向辐射区种植小型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种植密度为6丛/平方米;在水向辐射区(水向辐射区指常年为水所覆盖的区域)种植浮叶植物,种植密度为1丛/平方米。利用湖滨带湿地在促淤造陆方面的生态功能,在淤积有一定深度底泥的水向辐射区种植经过室内组培的本地沉水植物种。(5)在退化湿地上进行植被恢复时,尽可能地保留已存在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根据构建植物群落和景观的需要,对已存在的植物群落物种数量进行补植,对缺失的植物群落进行引种构建。(6)根据不同湿地植被正常生长对水位梯度的要求,大型挺水植物区域水深0.8-1米;小型挺水植物区域水深0.3-0.5米或枯水期无水;浮叶植物水深1-1.5米;沉水植物区域水深1.5米左右。(7)在水位辐射区的水面,按植株1∶1的比例,构建浮叶植物群落,每个群落固定装置的直径2米,其内移植浮叶植物。6个群落类型需按景观美学要求排列,每个群落类型重复10次,使浮叶水生植被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8)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桩(竹材,直径5-10厘米,高度2米,顶部与平水期水面平)、直径为2米的竹片围成的圆环(竹片宽度5-7厘米)、大孔的渔网(20个孔/竹环)、固定绳(2米/根)和浮标(塑料质,8个/环)。(9)在湿地植物生长期结束以后,要对恢复后的自然湿地内的大型挺水植物地上部分进行收割,留茬高度在0.5米左右。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田自强;郑丙辉,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田自强;郑丙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10167643.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