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工用蒸发式冷却/凝器设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2269.7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4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何雅玲;孙杰;董晓强;冯秀荣;刘怀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震国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化工用蒸发式冷却/凝器的设计方法,根据化工流程中被冷却/凝混合气体计算沿程放热量,即热力计算部分,以及根据上述结果计算相应的冷却/凝器设计参数,即结构设计部分。针对化工领域常见的25种原料气成分建立可扩充物性数据库,针对换热管材料建立相应的可扩充数据库;将冷却/凝过程按进出口温差沿程进行若干等份,对每一段内分别进行热力计算以获得沿程数据分布,并以此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将得到的数据输入到输入模块、热力计算模块、结构设计模块由输出模块输出设计结果。本发明采用分段式处理和迭代计算思想,可有效提高计算精度;集成了蒸发式冷却/凝器的热力计算与结构设计过程,可有效降低企业开发周期与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化工 蒸发 冷却 设计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化工用蒸发式冷却/凝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化工用蒸发式冷却/凝器的原料气成分建立可扩充物性数据库,可扩充物性数据库涵盖化工原料气成分的物性参数;2)根据换热管材料建立可扩充热物性数据库,该可扩充热物性数据库涵盖工程换热管材的传热参数;3)根据热力工况输入参数以及结构设计输入参数分别建立工况参数输入与结构参数输入的图形化模块;根据热力计算输出参数与结构设计输出参数分别建立热力计算输出模块与结构设计输出模块;4)根据热力工况输入参数以及混合气体冷却/凝过程,计算相应的总换热量以及沿程换热量分布;热力计算过程:所需计算参数如下:工质进口温度: T1,(K)工质出口温度: T2,(K)进口压力: p1,(MPa)出口压力: p2,(MPa)体积流量: Qv,(Nm3/h)第i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1)混合工质进出口相态判定具体步骤如下:(a)根据进口压力p1及第i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计算第i成分的分压力
(b)根据进出口温度T1、T2分别采用线性插值得到该成分对应的饱和压力![]()
(c)对第i成分气体进行判定:若p s , 1 i > p s , 2 i > p 1 i , ]]> 则该成分发生冷却,进出口工质均为气体;若p s , 1 i > p 1 i > p s , 2 i , ]]> 则该成分发生部分冷凝,进口工质为气体、出口工质为过冷液体与饱和气体;若p 1 i > p s , 1 i > p s , 2 i , ]]> 则降温过程中该成分在冷凝器进口处发生部分冷凝,部分气体凝结为液体,剩余气体变为饱和气体,在冷凝器内部继续发生相变,出口工质为过冷液体与饱和气体;(2)第i成分气体的换热量由下式确定:Q i = Q m , 1 i M ( h 1 i - h 2 i ) / 3600 - - - ( 1 ) ]]> 其中,Qi为该成分对应的换热量,单位为kW;
为该成分的进口气体摩尔流量,单位为kmol/h;M为该成分的分子量,单位为kg/kmol;
与
分别为该成分的进出口气体比焓,单位为kJ/kg,总的换热量为各成分产生的换热量累加:Q = Σ 1 m Q i , ]]> m为混合工质物质种类总数 (2)(3)为获得管热管沿程热量分布并以此进行结构设计,按温度分段热力计算,即按照进出口温度求得温差ΔT:ΔT=T1-T2 (3)然后将温差进行n等分,则每一个温度段内的进出口温度为:T 1 j = T 1 - ( j - 1 ) ( ΔT / n ) , j = 1,2,3 . . . , n - 1 - - - ( 4 ) ]]>T 2 j = T 1 j - ΔT / n , j = 1,2,3 . . . , n - 1 - - - ( 5 ) ]]> 针对每一个温度段,返回热力计算步骤(1)~(2),此处每一温度段内的出口参数,包括压力、流量,也即下一温度段的入口参数,将各个温度段内计算得到的分段换热量Qj进行累加得到全段总热量Q,即:Q = Σ 1 n Q j , ]]> n为按温度分段的总段数(6)5)热力计算模块针对每一种混合气体成分提供了自动与手动两种相变判定方式;6)将设计所需参数,包括环境参数、结构参数、其它参数,结合由热力计算模块得到的沿程换热量分布一同传递至结构设计输入模块;7)结构设计模块根据输入参数采用迭代计算,内迭代求解换热系数,外迭代在满足换热要求前提下保证压降满足压力损失要求,对混合气体发生部分相变条件下的换热系数求解,即对应内迭代;根据换热量即热力计算提供及换热系数,求解换热面积及相应结构,若解满足换热要求不满足压力要求,调整参数,迭代计算同时满足换热与压力要求的解,即外迭代,热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模块的计算结果即混合气体以及各组分气体的总换热量及沿程换热量分布,换热管排数与每排根数,配风量、配水量以及换热器外形尺寸,即长、宽、高传送至输出模块;结构设计模块的计算过程如下:所需计算参数如下:工质进口温度: T1,(K)工质出口温度: T2,(K)操作压力: p,(Pa)体积流量: QV,(Nm3/h)第i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空气进口比焓: i1,(kJ/kg)空气出口比焓: i2,(kJ/kg)横断面管长: l°,(m)管子内径: di,(m)管子外径: do,(m)迎面风速: wf,(m/s)空气进口温度:
空气出口温度:
(饱和水温度)(K)喷淋水温度:
配风系数: εG,(m3/MJ)配水系数:
计算中使用到的其他参数定义见下:![]()
(1)假设喷淋水温度T H 2 O = 303 K , ]]> 并给定初始配风系数、配水系数εG=15m3/MJ,ϵ H 2 O = 0.012 m 3 / MJ ; ]]> (2)采用如下公式计算总换热系数:K = 1 ( 1 / h i + R i ) d o d i + R o + R w ( d o d m ) + 1 h o - - - ( 7 ) ]]> 式(7)中,hi为冷却盘管内混合工质换热系数,其计算方法如下:对于冷凝管内混合工质中冷凝成分,将其定压降温过程分为过热气冷却至饱和气(g-g)、饱和气冷凝为饱和液(g-1)、饱和液冷却至过冷液(l-1)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换热系数计算;(a)过热气体冷却对流换热系数hi,a采用格林尼斯基公式:
对于气体有:c t = ( T f T w ) 0.45 ( T f T w = 0.5 ~ 1.5 ) ]]> 以及公式:h i = λ f d i Nu f - - - ( 9 ) ]]> 计算得到,其中管内流体定性温度t f , i = t 1 + t 2 2 ]]> (t1、t2分别为冷却器进出口处温度,℃);管内湍流流动的达尔西阻力系数f=(1.821g Re-1.64)-2;(b)相变换热系数hi,b采用分段热力计算结果,在一定温度间隔内hi,2采用下面公式计算:h i , b j h v j = Q j Q j - Q lh j - - - ( 10 ) ]]> 其中,
表示不凝性气体的对流换热系数,其计算方法与上述(a)部分完全相同;
为第j温度段内的潜热换热量;(c)过冷液对流换热系数hi,c:其计算方法与上述(a)类似,区别仅在对于液体有:c t = ( Pr f Pr w ) 0.11 ( Pr f Pr w = 0.05 ~ 20 ) ]]> (d)根据换热面积关系可以确定管内混合工质平均对流换热系数hi:Q h i Δt m = Q a h i , a Δt m , a + Q b h i , b Δt m , b + Q c h i , c Δt m , c - - - ( 11 ) ]]> 其中,Q表示总换热量,Qa表示(a)过程换热量,Qb表示(b)过程换热量,Qc表示(c)过程换热量;Δ t m = ( T 1 + T 2 ) / 2 - T H 2 O , ]]> Δtm,a表示(a)过程中工质与管外水膜的平均温差,Δtm,b表示(b)过程中工质与管外水膜的平均温差,Δtm,c表示(c)过程中工质与管外水膜的平均温差;式(7)中,Rw为冷却盘管导热热阻,采用下式计算得到:R w = δ λ - - - ( 12 ) ]]> 式(7)中,ho为管外冷却水的对流换热系数,采用下式计算得到:h o = 118 ( m d o ) 1 3 - - - ( 13 ) ]]> 其中,
式(7)中,Ri与Ro分别为管内外壁污垢热阻,取Ri=0.002m2·K/W;(3)冷却水与空气间换热采用传质系数Koga进行计算,即K og a = 3.62 × 10 4 ( Re G ) 0.9 ( Re f , o ) 0.15 ( d o ) - 2.6 ( s 1 d o ) - 1 - - - ( 14 ) ]]> 上式中各系数确定如下:Ref,o=4m/uf、ReG=doGm/uG、
并可以计算出以下各参数:s = Q m G ρ G w f , ]]>![]()
n = B s 1 ; ]]> (4)计算主要结构参数管排数N,则需要对下述两式进行求解,得到Z1与Z2:Z 1 = 1 Ψ 2 · ln [ b 2 ( i 1 - i 1 * ) + ( Ψ 1 + b 1 ) ( T H 2 O - T 2 ) b 2 ( i 2 - i 1 * ) + ( Ψ 1 + b 1 ) ( T H 2 O - T 2 ) ] - - - ( 15 ) ]]>Z 2 = 1 Ψ 1 · ln [ b 2 ( i 1 - i 1 * ) + ( Ψ 2 + b 1 ) ( t 1 w - T 2 ) b 2 ( i 2 - i 1 * ) + ( Ψ 2 + b 1 ) ( t 1 w - T 2 ) ] - - - ( 16 ) ]]> 其中,Ψ1和Ψ2是下述方程的两个根,Ψ2+(b1+b4)Ψ+(b1·b4-b2·b3)=0其中,参数由式(7)与式(14)的计算结果以及如下各式确定:b1=(a1+a3),a 1 = K · a ′ · s Q m i · c p i ; ]]> b2=-a2,a 2 = K og a · s Q m H 2 O c p H 2 O ; ]]> b3=αa3,a 3 = K · a ′ · s Q m i · c p i ; ]]> b4=αa2-a4,a 4 = k og a · s Q m G , ]]>α = di * dt ; ]]> (5)判断Z1与Z2之差是否小于工程许可值,计算中取|Z1-Z2|≤0.02|Z1+Z2|作为收敛条件,如果满足收敛条件则用公式N = 2 Z / 3 s 1 ]]> 得到管排数N,其中Z=(Z1+Z2)/2,进而计算得到外形几何参数;如果不满足收敛条件,重新假定结构设计部分步骤1中的
按步骤(2)中(a)~(d)的顺序迭代求解各个变量,直到满足内迭代收敛条件为止;(6)计算冷却/凝盘管进出口压损,利用勃拉休斯公式计算沿程摩擦系数f:f = 0.3164 Re 0.25 - - - ( 17 ) ]]> 利用下面公式计算冷却/凝盘管进出口压损:Δp = ( f · l 0 × N d i + ( N - 1 ) · ξ ) · 1 2 ρV 2 - - - ( 18 ) ]]> 其中,ξ取值为0.27,如果压损Δp大于工质进出口允许压损,则增大开始输入的配风系数,对步骤(1)~(6)重复计算,直到满足外迭代的压损条件为止;8)输出模块将热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模块计算结果以Excel电子表格形式输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10232269.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