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束熔炼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9327.2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55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合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B14/04 | 分类号: | F27B14/04;F27B14/06;F27B14/08;F27B14/10;F27B14/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长琪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束熔炼设备,该电子束熔炼设备包括有电子束系统(1)、真空系统(2)、坩埚(3)、电源系统(4)、冷却水系统(5)、保护气源(6)、支撑机架(7)、转动机构(8)、磁液体密封件(9)和空心水冷机构(10);电子束系统(1)的电子枪(11)安装在真空系统(2)的真空室(21)的上部(25)上;真空系统(2)的真空室(21)的下部(24)与支撑机架(7)的上部(71)之间安装有磁液体密封件(9)、从动轮(83),磁液体密封件(9)在从动轮(83)的上方;坩埚(3)置于真空室(21)内的中心位置,且坩埚(3)的底部与空心水冷机构(10)的套筒(101)连接;空心水冷机构(10)、转动机构(8)安装在支撑机架(7)上。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束 熔炼 设备 | ||
【主权项】:
1、一种电子束熔炼设备,该电子束熔炼设备包括有电子束系统(1)、真空系统(2)、坩埚(3)、电源系统(4)、冷却水系统(5)、保护气源(6)、支撑机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转动机构(8)、磁液体密封件(9)和空心水冷机构(10);电子束系统(1)的电子枪(11)安装在真空系统(2)的真空室(21)的上部(25)上;真空系统(2)的真空室(21)的下部(24)与支撑机架(7)的上部(71)之间安装有磁液体密封件(9)、从动轮(83),磁液体密封件(9)在从动轮(83)的上方;坩埚(3)置于真空室(21)内的中心位置,且坩埚(3)的底部与空心水冷机构(10)的套筒(101)连接;空心水冷机构(10)、转动机构(8)安装在支撑机架(7)上;真空系统(2)的真空室(21)为双层水冷结构,内层(202)为不锈钢板,外层(201)为碳钢或不锈钢板,内层(202)与外层(201)之间为冷却水道(203);真空室(21)的上部(25)设有安全阀(204)、A通孔(205),A通孔(205)内安装有法兰盘(207),电子枪(11)的套筒安装在法兰盘(207)上;真空室(21)的左端(26)设有观察窗(23);真空室(21)的右端(27)设有进料口(22);真空室(21)的下部(24)设有B通孔(206),B通孔(206)内安装有磁液体密封件(9);坩埚(3)为双层水冷梯形结构;坩埚内壁(34)与坩埚外壁(33)之间为冷却水通道(32);坩埚(3)的底部设有接头(35),接头(35)的中心设有C通孔(37),C通孔(37)内安装有C滚珠轴承(38),C滚珠轴承(38)套接在空心水冷机构(10)的套筒(101)上;坩埚(3)的坩埚熔腔(31)底部为锥形底(36);支撑机架(7)由上支梁(71)、下支梁(72)、底座(74)构成,上支梁(71)与下支梁(72)之间设有加强筋(74),下支梁(72)安装在底座(74)上;上支梁(71)上设有D通孔(711)、E通孔(712),D通孔(711)内安装有A滚珠轴承(713),E通孔(712)用于电机(81)的输出穿过;A滚珠轴承(713)套接在空心水冷机构(10)的套筒(101)上;下支梁(72)上设有F通孔(721),F通孔(721)内安装有B滚珠轴承(722);转动机构(8)由电机(81)、主动轮(82)、从动轮(83)和皮带(84)构成,电机(81)安装在上支梁(71)上,主动轮(82)套接在电机(81)的输出轴上,从动轮(83)安装在空心水冷机构(10)的套筒(101)上,主动轮(82)、从动轮(83)通过皮带(84)连接;磁液体密封件(9)包括法兰盘(91)、密封圈(93),法兰盘(91)与密封圈(9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且法兰盘(91)的G通孔(92)与密封圈(93)的H通孔(94)对齐;密封圈(93)的上下端部安装有D滚珠轴承(95)、E滚珠轴承(96),D滚珠轴承(95)、E滚珠轴承(96)分别套接在空心水冷机构(10)的套筒(101)上;空心水冷机构(10)为管中管结构,空心水冷机构(10)包括有套筒(101)、进水管(102)、安装座(10a)、进水接头(10b)、回水接头(10c);安装座(10a)固定连接在底座(73)上;进水管(102)的下端设有进水接头(10b),进水接头(10b)与进水管(51)的一端连接,进水管(51)的另一端连接在冷却水系统(5)上,实现冷却水系统(5)中的冷水注入进水通道(104)中;套筒(101)的下端设有回水接头(10c),回水接头(10c)与回水管(52)的一端连接,回水管(52)的另一端连接在冷却水系统(5)上,实现回水通道(103)中的循环水回流至冷却水系统(5)中。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20109327.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