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阶温度补偿带隙基准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1758.0 | 申请日: | 2009-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4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王永寿;郑丽霞;赵霞;姚建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3/30 | 分类号: | G05F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 方 |
地址: | 214135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高阶温度补偿带隙基准电路,包括带隙基准主电路、反馈控制回路和输出电路,其中带隙基准主电路由六个PMOS管、二个NMOS管、三个电阻和两个PNP三极管构成,反馈控制回路由两个PMOS管、二个NMOS管和两个PNP三极管构成,输出电路由两个PMOS管和四个电阻组成。本发明电路具有较低的温度系数、较高的电源抑制比同时具有较高的工艺稳定性。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补偿 基准 电路 | ||
【主权项】:
1、一种高阶温度补偿带隙基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带隙基准主电路、反馈控制回路和输出电路,其中带隙基准主电路由六个PMOS管、二个NMOS管、三个电阻和两个PNP三极管构成,反馈控制回路由两个PMOS管、二个NMOS管和两个PNP三极管构成,输出电路由两个PMOS管和四个电阻组成;带隙基准主电路:第一PMOS管(PM1)和第三PMOS管(PM3)的源极分别接电源(VDD),第一PMOS管(PM1)的栅极分别接第三PMOS管(PM3)的栅极、第二PMOS管(PM2)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NM1)的漏极,第一PMOS管(PM1)的漏极接第零PMOS管(PM0)的源极,第三PMOS管(PM3)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PM2)的源极,第零PMOS管(PM0)的漏极接第零NMOS管(NM0)的漏极,第零PMOS管(PM0)的栅极接第二PMOS管(PM2)的栅极,第零NMOS管(NM0)的栅极接第一NMOS管(NM1)的栅极,第零NMOS管(NM0)的源极分别接第一电阻(R0)和第七电阻(R1b)的一端,第一NMOS管(NM1)的源极分别接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六电阻(R1a)的一端,第一电阻(R0)的另一端接第零PNP三极管(Q0)的发射极,第七电阻(R1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零PNP三极管(Q0)的集电极和基极、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基极、第六电阻(R1a)的另一端连接接地;反馈控制回路:第六PMOS管(PM6)和第七PMOS管(PM7)的源极分别接电源(VDD),第六PMOS管(PM6)的栅极分别接第零PMOS管(PM0)的栅极、第二NMOS管(NM2)的漏极和第六PMOS管(PM6)的漏极,第七PMOS管(PM7)的栅极接第零PMOS管(PM0)的漏极,第七PMOS管(PM7)的漏极分别接第三NMOS管(NM3)的漏极和栅极、第一NMOS管(NM1)的栅极和第二NMOS管(NM2)的栅极,第三NMOS管(NM3)的源极接第三PNP管(Q3)的发射极,第二NMOS管(NM2)的源极接第二PNP管(Q2)的发射极,第三PNP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PNP管(Q3)的基极、第二PNP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连接接地;输出电路:第五PMOS管(PM5)的源极接电源(VDD),第五PMOS管(PM5)的漏极接第四PMOS管(PM4)的源极,第五PMOS管(PM5)的栅极接第一PMOS管(PM1)的栅极,第四PMOS管(PM4)的漏极依次串接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后接地,第四PMOS管(PM4)的栅极接第零PMOS管(PM0)的栅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03175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酰基硫脲嘧啶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拉杆式光纤光栅渗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