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型腔原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1094.0 | 申请日: | 2009-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鲁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C1/344 | 分类号: | F01C1/344;F04C2/34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的异型腔原动机包括壳体、转子及两块盖板构成。壳体为带有异型面内腔、进口和出口的柱体,异型面内腔由圆弧面和非圆弧面组合而成。转子由转子本体和两对组合滑板组成,转子本体为加工有传动轴、定心轴和十字交叉导向槽的圆柱体,组合滑板安装在导向槽内。盖板为加工有轴承孔的平板。壳体的两个端面与盖板配合,构成密封腔。在密封腔内,转子通过传动轴和定心轴与盖板上的轴承孔配合。工作时,进口和出口之间流体的压力差驱动转子转动,传动轴向外输出动力,同时,异型面内腔的非圆弧面使两对组合滑板交叉滑动。转子每转动一周,在腔体内形成4个标准容积,因此有等量流体流过腔体。通过计数转子的转动周数,可以计量流体的流量。 | ||
搜索关键词: | 异型 原动机 | ||
【主权项】:
1.异型腔原动机,其特征是包括由带有异型面内腔、进口(2)、出口(3)、进口导流槽(4)和出口导流槽(5)的壳体(1)与安装在壳体(1)两端面上的上盖板(10)和下盖板(11)构成的密封腔,在密封腔内安装有转子;壳体(1)的异型面内腔为平面对称的封闭柱面,该封闭柱面由四分之一圆弧面AB、第二过渡弧面BC、四分之一圆弧面CD和第一过渡弧面DA依次衔接构成,四分之一圆弧面AB与四分之一圆弧面CD共轴;四分之一圆弧面AB的半径R大于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半径r;第一过渡弧面DA与第二过渡弧面BC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位置对称;四分之一圆弧面AB的端点A与第一过渡弧面DA的端点A相切,形成光滑过渡;四分之一圆弧面AB的端点B与第二过渡弧面BC的端点B相切,形成光滑过渡;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端点D与第一过渡弧面DA的端点D相切,形成光滑过渡;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端点C与第二过渡弧面BC的端点C相切,形成光滑过渡;第一过渡弧面DA和第二过渡弧面BC的形状和尺寸满足关系:过四分之一圆弧面AB和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公共轴线O且垂直于公共轴线O的任意直线被第一过渡弧面DA和第二过渡弧面BC所截线段ce的长度Lce大于或等于四分之一圆弧面AB与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半径之和,即Lce≥R+r;壳体(1)上的进口(2)和出口(3)分别开设在第一过渡弧面DA和第二过渡弧面BC的区域内;进口导流槽(4)开设在第一过渡弧面DA的区域内,起于端点A,止于端点D;出口导流槽(5)开设在第二过渡弧面BC的区域内,起于端点B,止于端点C;上盖板(10)和下盖板(11)均为平板,上盖板(11)的中心加工有第一轴承孔(12),下盖板(11)的中心加工有第二轴承孔(13),第一轴承孔(12)为通孔,第二轴承孔(13)为盲孔;转子由转子本体(6)、第一组合滑板(8)、第二组合滑板(9)以及永磁元件(7)构成;转子本体(6)的中部为加工有十字交叉导向槽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上端同轴加工有传动轴(14),圆柱体的下端同轴加工有定心轴(15);转子本体(6)的半径R1与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半径r相等,即R1=r;转子本体(6)的高度h与壳体(1)的高度H相等,即h=H;转子本体(6)上的十字交叉导向槽由第一导向槽(20)和第二导向槽(21)组成,这两个导向槽的导向面都平行于转子本体(6)的轴线O;第一导向槽(20)和第二导向槽(21)都是中心对称的,每个导向槽的两翼均沿转子本体(6)的径向切入转子本体(6)一定深度,切入段同时沿转子本体(6)的轴线方向贯通;第二导向槽(21)的中部是一个沿转子本体(6)径向贯通的矩形孔,第一导向槽(20)则由转子本体(6)的上端面(22)和下端面(23)分别沿转子本体(6)的轴线方向切入转子本体(6)一定深度,切入部分同时沿转子本体(6)的径向贯通,并分别在传动轴(14)和定心轴(15)的根部与第二导向槽(21)的中部矩形孔之间穿过;转子本体(6)的圆柱体中部有一垂直于转子本体(6)的轴线O且与第一导向槽(20)平行的中间导流孔(17),中间导流孔(17)将第一导向槽(20)分处在轴线O两侧的部分相互连通;转子本体(6)的圆柱体在靠近传动轴(14)根部的地方和靠近定心轴(15)根部的地方各有一垂直于转子本体(6)的轴线O且与第二导向槽(21)平行的侧翼导流孔(16),将第二导向槽(21)分处在轴线O两侧的部分相互连通;第一组合滑板(8)由两块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槽形滑板(33)和两个第一弹性元件(27)组合而成;槽形滑板(33)在两只槽腿的底部靠近边缘处各加工有一个第一导流孔(18);两块槽形滑板的槽腿相互正对,两个第一弹性元件(27)分别位于两对槽腿之间;第二组合滑板由两块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T形滑板(34)和一个第二弹性元件(29)组合而成;T形滑板(34)的底部靠近边缘处加工有一第二导流孔(19);两块T形滑板的底部相互正对,第二弹性元件(29)位于两块T形滑板的底部之间;槽形滑板(33)的厚度与第一导向槽(20)的宽度相等;T形滑板(34)的厚度与第二导向槽(21)的宽度相等;槽形滑板(33)的高度h1和T形滑板(34)的高度h2均等于转子本体(6)的高度h,即h1=h2=h;第一组合滑板(8)以滑动配合方式安装在转子本体(6)的第一导向槽(20)内,第二组合滑板(9)以滑动配合方式安装在转子本体(6)的第二导向槽(21)内;槽形滑板(33)的长度L1与T形滑板(34)的长度L2、四分之一圆弧面AB的半径R和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半径r之间满足关系:2L1≤R+r,2L2≤R+r;转子本体(6)的上端面(22)加工有沉孔(25),永磁元件(7)安装在沉孔(25)内;转子通过转子本体(6)上的传动轴(14)和定心轴(15)分别与上盖板(10)的第一轴承孔(12)和下盖板(11)的第二轴承孔(13)旋转配合,在密封腔内转动;同时,转子通过转子本体(6)的圆柱面(24)与异型面内腔的四分之一圆弧面CD的滑动配合,转子本体(6)的上端面(22)与上盖板(10)的滑动配合,转子本体(6)的下端面(23)与下盖板(11)的滑动配合,第一组合滑板(8)和第二组合滑板(9)与异型面内腔的四分之一圆弧面AB的滑动配合,以及第一组合滑板(8)与第一导向槽(20)的滑动配合和第二组合滑板(9)与第二导向槽(21)的滑动配合,构成防内泄动密封系统;当第二组合滑板(9)的两端分别处在四分之一圆弧面AB区域内和四分之一圆弧面CD区域内时,处在四分之一圆弧面CD区域内的T形滑板(34)的第二导流孔(19)与转子本体(6)的中间导流孔(17)刚好处于同轴位置,将第一导向槽(20)的两侧连通;当第一组合滑板(8)的两端分别处在四分之一圆弧面AB区域内和四分之一圆弧面CD区域内时,处在四分之一圆弧面CD区域内的槽形滑板(33)的第一导流孔(18)与转子本体(6)的侧翼导流孔(16)刚好处于同轴位置,将第二导向槽(21)的两侧连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10109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F01 一般机器或发动机;一般的发动机装置;蒸汽机
F01C 旋转活塞式或摆动活塞式机器或发动机
F01C1-00 旋转活塞式机器或发动机
F01C1-02 .弧形啮合式,即各配合元件具有圆弧形传送运动,每个元件具有相同数量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1C1-08 .相互啮合式,即具有与齿轮传运动相似的配合元件的啮合
F01C1-22 .内轴式,与其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具有同方向的运动,或其1个配合元件是固定的,内部元件比外部元件有更多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1C1-24 .反向啮合式,即与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的运动方向相反
F01C1-30 .具有F01C 1/02,F01C 1/08,F01C 1/22,F01C 1/24各组中的两组或多组所包含的特点,或具有在这些组中的一个组所包含的特点且配合元件间具有一些其他形式的运动
F01C 旋转活塞式或摆动活塞式机器或发动机
F01C1-00 旋转活塞式机器或发动机
F01C1-02 .弧形啮合式,即各配合元件具有圆弧形传送运动,每个元件具有相同数量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1C1-08 .相互啮合式,即具有与齿轮传运动相似的配合元件的啮合
F01C1-22 .内轴式,与其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具有同方向的运动,或其1个配合元件是固定的,内部元件比外部元件有更多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1C1-24 .反向啮合式,即与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的运动方向相反
F01C1-30 .具有F01C 1/02,F01C 1/08,F01C 1/22,F01C 1/24各组中的两组或多组所包含的特点,或具有在这些组中的一个组所包含的特点且配合元件间具有一些其他形式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