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铁内电解流化床预处理难降解废水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7531.3 | 申请日: | 200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胡坚;马鲁铭;吴德礼;赵冀平;王红武;魏保平;樊金红;陈恒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镇江市水业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C02F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铁内电解流化床预处理难降解废水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选择悬浮催化铁内电解球形载体,投入流化床主体内,其投加量为流化床主体有效体积的10%-60%;通过进水口通入待处理废水,开启并调节回流管或者进口管上的阀门;水力流化床作为缺氧或水解装置,回流量需要根据处理水量、床体横截面积和催化铁填料堆积比重确定,气动流化床作为好氧处理装置,其压缩空气量在满足装置内废水溶解氧为0.5-2.5mg/L前提下,同时要满足填料流化的需要;供气量为处理水量的6∶1-20∶1;当气动流化床作为水解系统使用时,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流化床体内填料在内部导流筒作用下形成循环,经沉淀区的固液分离通过出水管排出。排泥管用于剩余污泥的排放。本方法简单,装置结构简单,可以适用于不同水量的处理规模,可操作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 电解 流化床 预处理 降解 废水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催化铁内电解流化床预处理难降解废水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流化床装置处理难降解废水,所述装置由沉淀区(1)、导游内筒(2)、催化铁内电解载体(3)、进水管(4)、排泥管(5)、回流管(6)、压缩空气进口(7)、出水管(8)及流化床主体(9)组成,导流内筒(2)位于流化床主体(9)内,流化床主体(9)内充满催化铁内电解载体(3),流化床主体(9)内上方为沉淀区(1),流化床主体(9)底部设有进水管和排泥管(5),出水管(8)位于流化床主体(9)上方一侧;当流化床采有水力作为流化动力时,流化床主体(9)底部连接回流管(6)一端,回流管(6)另一端连接出水管;当流化床采用压缩空气作为流化动力时,流化床主体(9)底部设有压缩空气进口(7);具体步骤如下:①选择规格、粒径同时满足小于导流内筒直径和导流内筒外壁与流化床主体内壁距离1/4的悬浮催化铁内电解球形载体,投入流化床主体(9)内,其投加量为流化床主体有效体积的10%-60%;②通过进水口(4)通入待处理废水,同时开启并调节回流管(6)或者进口管(7)上的阀门,使得填料能够完全处于流化状态;水力流化床作为缺氧或水解装置使用,回流量和进水量所形成的床体上升流速在确保填料流化的同时,不能影响沉淀区的沉淀功能,上升流速为0.5-5.0m/h;气动流化床作为好氧处理装置使用,其压缩空气量在满足装置内废水溶解氧为0.5-2.5mg/L前提下,同时要满足填料流化的需要;供气量为处理水量的6∶1-20∶1;当气动流化床作为水解系统使用时,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③流化床体内填料(3)在内部导流筒(2)作用下形成循环,使填料、悬浮污泥以及废水充分接触,在生物或化学作用下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并最终经过沉淀区(1)的固液分离通过出水管(8)排出;排泥管(5)用于剩余污泥的排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镇江市水业总公司,未经同济大学;镇江市水业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197531.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通道智能化数据通信处理系统
- 下一篇:长余辉发光纸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