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速动力耦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4365.6 | 申请日: | 201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3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曾小华;王庆年;宋大凤;郑帅;于永涛;赵祥磊;聂利卫;苏天晨;王伟;王加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48/06 | 分类号: | F16H48/06;F16H57/08;F16C3/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差速动力耦合装置,旨在克服传统差速器行星齿轮及行星齿轮轴间的滑磨问题。其包括差速器壳体、左半轴齿轮、上行星齿轮、右半轴齿轮、下行星齿轮、不带孔圆套筒、行星齿轮轴、1号上滚针轴承、2号上滚针轴承、带孔圆套筒与1号下滚针轴承、2号下滚针轴承等。1号上滚针轴承、2号上滚针轴承与带孔圆套筒和1号下滚针轴承、2号下滚针轴承与不带孔圆套筒依次套装在行星齿轮轴上、下端,套装带孔圆套筒与不带孔圆套筒的行星齿轮轴装入差速器壳体上、下端孔内,不带孔圆套筒与差速器壳体下端内孔为过盈配合。安装在行星齿轮轴上、下端的上行星齿轮与下行星齿轮分别和差速器壳体左、右端孔内的左半轴齿轮与右半轴齿轮同时啮合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耦合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差速动力耦合装置,包括差速器壳体(1)、左半轴齿轮垫片(3)、左半轴齿轮(4)、上行星齿轮(7)、上行星齿轮垫片(8)、行星齿轮轴锁销(9)、右半轴齿轮垫片(12)、右半轴齿轮(13)、下行星齿轮(16)与下行星齿轮垫片(1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差速动力耦合装置还包括不带孔圆套筒(2)、行星齿轮轴(5)、1号上滚针轴承(6)、带孔圆套筒(10)、2号上滚针轴承(11)、1号下滚针轴承(14)与2号下滚针轴承(15);1号上滚针轴承(6)、2号上滚针轴承(11)与带孔圆套筒(10)依次套装在行星齿轮轴(5)的上端,1号上滚针轴承(6)的下端面与行星齿轮轴(5)的上轴肩相接触,2号上滚针轴承(11)的下端面与1号上滚针轴承(6)的上端面相接触,带孔圆套筒(10)的下端面和2号上滚针轴承(11)的上端面相接触,1号上滚针轴承(6)与2号上滚针轴承(11)上套装有上行星齿轮(7)与上行星齿轮垫片(8),套装有带孔圆套筒(10)的行星齿轮轴(5)装入差速器壳体(1)上端的孔内,行星齿轮轴锁销(9)插入差速器壳体(1)上端、行星齿轮轴(5)和带孔圆套筒(10)上的锥形通孔里为接触连接;1号下滚针轴承(14)、2号下滚针轴承(15)与不带孔圆套筒(2)依次套装在行星齿轮轴(5)的下端,1号下滚针轴承(14)的上端面与行星齿轮轴(5)的下轴肩相接触,1号下滚针轴承(14)的下端面与2号下滚针轴承(15)的上端面相接触,2号下滚针轴承(15)的下端面与不带孔圆套筒(2)的上端面相接触,1号下滚针轴承(14)与2号下滚针轴承(15)上套装有下行星齿轮(16)与下行星齿轮垫片(17),套装有不带孔圆套筒(2)的行星齿轮轴(5)装入差速器壳体(1)下端的孔内,不带孔圆套筒(2)与差速器壳体(1)下端的内孔为过盈配合,行星齿轮轴(5)上的上行星齿轮(7)与下行星齿轮(16)分别和安装在差速器壳体(1)左、右端孔内的左半轴齿轮(4)与右半轴齿轮(13)同时啮合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214365.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