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电倍增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35392.6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3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明;蔡晓波;李敏;程静;张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43/04 | 分类号: | H01J43/04;H01J43/06;H01J43/28;H01J4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高燕燕 |
地址: | 05602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应用于自然伽玛能谱测井仪的光电倍增管,入射光窗采用端窗式结构,入射光窗的弧形内壁镀有光阴极材料;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为相互平行的板体,且分别开有对称的狭缝孔,倍增级通过狭缝孔夹在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之间;阳极(A)位于末级和次末级倍增级之间;电子网状接收器设置于入射光窗和第一基板(M)、第二基板(N)之间,电子网状接收器的盘体外沿通过至少三个U型弹片推顶到玻璃内壳的内壁上;倍增级、阳极(A)分别引出金属导线柱穿过玻璃内壳底面接入分压器板中;分压器板紧贴在玻璃内壳底面外侧,将玻璃内壳连同分压器板一起封装在不锈钢外壳中,玻璃内壳与不锈钢外壳之间填充液体氟橡胶;分压板上的引出线穿过不锈钢外壳引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电倍增管 | ||
【主权项】:
一种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锈钢外壳(7)、玻璃内壳(1)、采用蓝宝石制成的入射光窗(2)、光阴极(K)、电子网状接收器(3)、U型弹片(5)、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倍增级D1~D10、阳极(A)、氟橡胶填充物(6)、分压器板(8)及其引出线(9);玻璃内壳(1)为具有底面的管体,入射光窗(2)固接在该管体的开口处,形成端窗式的入射光窗,玻璃内壳(1)与入射光窗(2)固接后密封抽真空;入射光窗(2)朝向玻璃内壳(1)内部的一面为弧形内壁,高温双碱材料镀于该弧形内壁形成光阴极(K);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为相互平行的长方形板体,板体一侧固定在玻璃内壳(1)底面内侧;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上分别开有对称的狭缝孔,倍增级D1~D10采用瓦片式倍增级,通过狭缝孔固定在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之间,且倍增级D1~D10组成非直线聚焦结构;阳极(A)通过狭缝孔固定在第一基板(M)和第二基板(N)上,且位于末级倍增级和次末级倍增级之间;电子网状接收器(3)作为采用栅网状聚焦结构的汇聚级,其设置于入射光窗(2)和第一基板(M),第二基板(N)之间,电子网状接收器(3)的盘体外沿通过至少三个U型弹片(5)推顶到玻璃内壳(1)的内壁上,使得电子网状接收器(3)盘体固定;电子网状接收器(3)与第1倍增级D1连接;倍增级D1~D1、阳极(A)、光阴极(K)分别引出金属导线柱穿过玻璃内壳(1)底面接入分压器板(8)中;分压器板(8)紧贴在玻璃内壳(1)底面外侧,将玻璃内壳(1)连同分压器板(8)一起封装在不锈钢外壳(7)中,玻璃内壳(1)与不锈钢外壳(7)之间填充液体氟橡胶,形成氟橡胶填充物(6);分压器板(8)上的引出线(9) 穿过不锈钢外壳(7)引出光电倍增管外。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20635392.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化无电极放电灯泡
- 下一篇:一种带状电子注行波管多级降压收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