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座广义位移时基于混合监测的索系统递进式健康监测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43136.4 申请日: 2011-05-31
公开(公告)号: CN102221478A 公开(公告)日: 2011-10-19
发明(设计)人: 韩玉林;韩佳邑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南大学
主分类号: G01M99/00 分类号: G01M99/00
代理公司: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柏尚春
地址: 210096***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支座广义位移时基于混合监测的索系统的递进式健康监测方法基于混合监测、通过监测结构支座广义坐标来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更新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考虑到了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向量同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和当前名义损伤向量间的线性关系是近似的,为克服此缺陷,本发明给出了使用线性关系分段逼近非线性关系的方法,将大区间分割成连续的一个个小区间,在每一个小区间内上述线性关系都是足够准确的,在每一个小区间内可以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等合适的算法算出当前索损伤向量的非劣解,据此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受损索的位置及其损伤程度。
搜索关键词: 支座 广义 位移 基于 混合 监测 系统 递进 健康 方法
【主权项】:
一种支座广义位移时基于混合监测的索系统递进式健康监测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a.设共有N根索,首先确定索的编号规则,按此规则将索结构中所有的索编号,该编号在后续步骤中将用于生成向量和矩阵;b.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索力的支承索,设索系统中共有N根索,结构的被监测的索力数据由结构上M1个指定索的M1个索力数据来描述,结构索力的变化就是所有指定索的索力的变化;每次共有M1个索力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结构的索力信息;M1是一个不小于O的整数;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应变的被测量点,结构的被监测的应变数据可由结构上K2个指定点的、及每个指定点的L2个指定方向的应变来描述,结构应变数据的变化就是K2个指定点的所有被测应变的变化;每次共有M2个应变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结构应变,M2为K2和L2之积;M2是不小于0的整数;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角度的被测量点,结构的被监测的角度数据由结构上K3个指定点的、过每个指定点的L3个指定直线的、每个指定直线的H3个角度坐标分量来描述,结构角度的变化就是所有指定点的、所有指定直线的、所有指定的角度坐标分量的变化;每次共有M3个角度坐标分量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结构的角度信息,M3为K3、L3和H3之积;M3是一个不小于0的整数;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的形状数据,结构的被监测的形状数据由结构上K4个指定点的、及每个指定点的L4个指定方向的空间坐标来描述,结构形状数据的变化就是K4个指定点的所有坐标分量的变化;每次共有M4个坐标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结构形状,M4为K4和L4之积;M4是一个不小于0的整数;综合上述混合监测的被监测量,整个结构共有M个被监测量,M为M1、M2、M3和M4之和,定义参量K,K为M1、K2、K3和K4之和,K和M不得小于索的数量N;由于M个被监测量是不同类型的,所以本发明称为“支座广义位移时基于混合监测的索系统的健康监测方法”;为方便起见,将本步所列出的“混合监测时结构的被监测的所有参量”简称为“被监测量”;c.利用索的无损检测数据等能够表达索的健康状态的数据建立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1o;如果没有索的无损检测数据及其他能够表达索的健康状态的数据时,或者可以认为结构初始状态为无损伤状态时,向量d1o的各元素数值取0;本步中d1o的上标1表示第一次循环,关于循环次数的表示方法在步骤f中具体说明;d.在建立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1o的同时,直接测量计算得到索结构的所有指定的被监测量,组成“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1o”;本步中C1o的上标1表示第一次循环,关于循环次数的表示方法在步骤f中具体说明;e.在建立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1o和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1o的同时,实测得到索结构的所有索的初始索力数据,实测得到索结构的初始几何数据;f.建立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建立初始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o,建立第一次循环开始时需要的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1;本步中A1的上标1表示第一次循环;依据索结构竣工之时的索结构的实测数据,该实测数据包括索结构形状数据、索力数据、拉杆拉力数据、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数据、索结构模态数据等实测数据,索的无损检测数据等能够表达索的健康状态的数据,依据设计图和竣工图,利用力学方法建立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如果没有索结构竣工之时的结构的实测数据,那么就在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前对该索结构进行实测,同样得到索结构的实测数据,根据此数据和索结构的设计图、竣工图,同样利用力学方法建立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不论用何种方法获得Ao,基于Ao计算得到的索结构计算数据必须非常接近其实测数据,其间的差异不得大于5%;对应于Ao的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数据组成初始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o;Ao和Uo是不变的,只在第一次循环开始时建立;第i次循环开始时建立的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记为Ai,其中i表示循环次数,即第i次循环;因此第一次循环开始时建立的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记为A1,本方法中A1就等于Ao;为叙述方便,命名“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在每一次循环中Atio根据需要会不断更新,每一次循环开始时,Atio等于Ai;同样为叙述方便,命名“索结构实测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在每一次循环中,不断实测获得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当前数据,所有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当前数据组成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向量Uti的元素与向量Uo相同位置的元素表示相同支座的相同方向的广义坐标;为叙述方便起见,对于第i次循环,将上一次更新Atio时的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当前数据记为当前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o;第一次循环开始时,At1o等于A1,Ut1o等于Uo;支座广义坐标包括线量和角量两种;g.实测获得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当前数据,所有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当前数据组成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根据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在必要时更新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和当前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o;h.在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次力学计算,通过计算获得索结构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i.实测得到索结构的所有指定被监测量的当前实测数值,组成“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向量Ci”。给本步及本步之前出现的所有向量的元素编号时,应使用同一编号规则,这样可以保证本步及本步之前出现的各向量的、编号相同的元素,表示同一被监测量的、对应于该元素所属向量所定义的相关信息;j.定义索系统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和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损伤向量的元素个数等于索的数量,损伤向量的元素和索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损伤向量的元素数值代表对应索的损伤程度或健康状态;k.依据“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向量Ci”同“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io”、“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间存在的近似线性关系,该近似线性关系可表达为式1,式1中除dic外的其它量均为已知,求解式1就可以算出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 C i = C o i + ΔC i · d c i 式11.利用式2表达的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同初始损伤向量dio和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的元素间的关系,计算得到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的所有元素。 d j i = 1 - ( 1 - d oj i ) ( 1 - d cj i ) 式2式2中j=1,2,3,……,N。由于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的元素数值代表对应索的损伤程度,所以根据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就能确定有哪些索受损及其损伤程度,即实现了索结构中索系统的健康监测;若当前实际损伤向量的某一元素的数值为0,表示该元素所对应的索是完好的,没有损伤的;若其数值为100%,则表示该元素所对应的索已经完全丧失承载能力;若其数值介于0和100%之间,则表示该索丧失了相应比例的承载能力;m.在求得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后,按照式3建立标识向量Fi,式4给出了标识向量Fi的第j个元素的定义; F i = F 1 i F 2 i · · · F j i · · · F N i T 式3 F j i = 0 , if d cj i < D uj i 1 , if d cj i D uj i 式4式4中元素Fij是标识向量Fi的第j个元素,Diuj是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的第j个元素,dicj是索系统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的第j个元素,它们都表示第j根索的相关信息,式4中j=1,2,3,……,N;n.如果标识向量Fi的元素全为0,则回到步骤g继续本次循环;如果标识向量Fi的元素不全为0,则进入下一步、即步骤o;o.根据式5计算得到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初始损伤向量di+1o的每一个元素di+1oj; d oj i + 1 = 1 - ( 1 - d oj i ) ( 1 - D uj i F j i ) 式5式5中DiUj是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的第j个元素,dicj是索系统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的第j个元素,Fij是标识向量Fi的第j个元素。式5中j=1,2,3,……,N;p.在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的基础上,令索的健康状况为di+1o后更新得到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i+1,即对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进行了更新;q.通过对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i+1的计算得到对应于模型Ai+1的结构的所有被监测量的数值,这些数值组成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i+1o;r.建立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1o,即取Ati+1o等于Ai+1;s.建立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当前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向量Uti+1o,即取Uti+1o等于Utio;f.回到步骤g,开始下一次循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143136.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