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线电视以太网同轴电缆传输局端模块控制电路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28608.3 申请日: 2011-10-26
公开(公告)号: CN102387334A 公开(公告)日: 2012-03-21
发明(设计)人: 饶思霆;高洋;王伟民;张怡 申请(专利权)人: 常熟市高事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4N7/10 分类号: H04N7/10;H04N7/22
代理公司: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代理人: 王海泉
地址: 215532 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一种有线电视以太网同轴电缆传输局端模块控制电路,属于有线电视技术领域。包括电容C1-C64、电阻R1-R65、发光二极管D1-D4、二极管D5-D7、电感L1-L12、三极管V1-V5、信号耦合器Z1、晶振Y1-Y2、插座J1、网口RJ1、、芯片U1-U5、U7-U8、Q1、变压器U6,其中U1为INT6400芯片,U2为IP101A芯片,U3为W9825G6JH-6芯片,U4为INT1400芯片,U5为25Q16BWSIG芯片,U6为H1601CG变压器,U7为TD1401芯片,U8为SY8009芯片,Q1为LM1117F芯片。优点:噪声汇聚小,提供的带宽高,符合IP化,户均改造成本较低,便于升级扩容,可靠性高。
搜索关键词: 有线电视 以太网 同轴电缆 传输 模块 控制电路
【主权项】:
一种有线电视以太网同轴电缆传输局端模块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C1‑C64、电阻R1‑R65、发光二极管D1‑D4、二极管D5‑D7、电感L1‑L12、三极管V1‑V5、信号耦合器Z1、晶振Y1‑Y2、插座J1、网口RJ1、、芯片U1‑U5、U7‑U8、Q1、变压器U6,其中U1为INT6400芯片,U2为IP101A芯片,U3为W9825G6JH‑6芯片,U4为INT1400芯片,U5为25Q16BWSIG芯片,U6为H1601CG变压器,U7为TD1401芯片,U8为SY8009芯片,Q1为LM1117F芯片,芯片U1的46、47、49、61‑65、67、75、82、84、88、89、98、103、116、117、124、131、138、144、146、148‑151、165脚接直流电压1V,芯片U1的48、50、52、60、68、74、83、97、102、130、145、147、152、164脚接直流电压3.3V,芯片U1的76‑81、90‑95、104‑109、118‑123、132‑137、167、168脚接地,芯片U1的6、7、9、11、19、20、23、24、25、27、34、51、71、72、87、113、114、139、140、153、154、158、166、174、178、186、188、190、193脚悬空,芯片U1的185、171、170、157、155、142、129、127、99、101、73、57、59、44、43、31、16、1、3、18、4、32、2、17、15、30、29、45、58、100、115、128、141、143、156、169、183、184脚分别接芯片U3的2、4、5、7、8、10、11、13、15‑26、29‑37、39、42、44、45、47、48、50、51、53脚,芯片U3的6、40脚悬空,芯片U3的1、3、9、14、27、43、49脚、电容C24‑C28的一端接直流电压3.3V,电容C24‑C28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3的12、28、41、46、52、54脚接地,芯片U1的85脚接电阻R9、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芯片U3的85脚,电阻R10的另一端接芯片U1的86脚,芯片U1的42脚接电阻R11、R12的一端,电阻R11另一端接三极管V1发射极,三极管V1基极接地,三极管V1集电极接直流电压3.3V,电阻R12另一端接芯片U5的3脚,芯片U1的163脚接芯片U5的2脚,芯片U1的177脚接芯片U5的1脚,芯片U5的4脚接地,芯片U1的176脚接芯片U5的5脚,芯片U1的191脚接芯片U5的6脚,芯片U5的7、8脚、电容C29、C30的一端接直流电压3.3V,电容C29、C30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56脚接晶振Y2、电容C22的一端,芯片U1的70脚接晶振Y2的另一端、电容C23的一端,电容C22、C2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189脚接电阻R13的一端、发光二极管D4负极,发光二极管D4正极接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3、R14的另一端接直流电压3.3V,芯片U1的55、66、159、162、173、175、192脚分别接电阻R18‑R24的一端,电阻R18‑R24的另一端接直流电压3.3V,芯片U1的161脚接电阻R17、R56的一端,电阻R5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3正极,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芯片U1的160脚接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1正极,芯片U1的187脚接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D2负极接地,芯片U1的28、53、54、69、96、110脚分别接电阻R48‑R53的一端,电阻R48‑R5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111脚接电阻R54、电容C14的一端,芯片U1的112脚接电阻R55、电容C12的一端,电阻R54、R55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电容C13的一端、芯片U4的2脚,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3的另一端、芯片U4的3脚,芯片U4的1、4、7、16、19、23、24、31、33脚接地,芯片U4的25脚接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接芯片U4的26脚,芯片U4的8、32脚接直流电压3.3V,芯片U4的5脚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电阻R7、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接芯片U1的125脚,电阻R7的另一端接电阻R8、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接芯片U1的126脚,电阻R8的另一端接芯片U4的6脚,芯片U4的20脚接发光二极管D6正极、电阻R5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5集电极、电容C11的一端,三极管V5发射极接直流电压10V,三极管V5基极接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信号耦合器Z1的3脚,信号耦合器Z1的2脚接地,二极管D6负极接芯片U4的22脚、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4集电极、电容C10的一端,三极管V4发射极接直流电压10V,三极管V4基极接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信号耦合器Z1的1脚,芯片U4的29脚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芯片U4的30脚,芯片U5的9、10、11、12、13、14、15脚分别接芯片U1的196、182、195、181、194、179、180脚,芯片U4的27脚接电容C18的一端,电容C18的另一端接芯片U4的28脚,芯片U4的21脚、三极管V2发射极接直流电压10V,芯片U4的17脚接三极管V2集电极、电容C1的一端,三极管V2基极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感L1、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电感L2、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电感L3、电容C7的一端,电感L3的另一端接电感L4、电容C8的一端,电感L4的另一端接电容C9、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信号耦合器Z1的6脚,芯片U4的18脚接三极管V3集电极、电容C4的一端,三极管V3基极接地,三极管V3发射极接直流电压10V,电容C4的另一端接电感L1的另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电感L5的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电感L5的另一端接电感L6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电感L6的另一端接电容C9的另一端、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信号耦合器Z1的4脚,信号耦合器Z1的5脚输出数据,芯片U2的1‑7、16、18‑26脚分别接芯片U1的33、5、35、36、21、22、8、10、38、12、26、40、39、37、41、13、14脚,芯片U1的172脚接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40的另一端接芯片U2的42脚,芯片U2的37‑39、41、44脚分别接电阻R29‑R25的一端,电阻R25‑R29的另一端、电容C31‑C34的一端、芯片U2的14、36、48脚接直流电压3.3V,电容C31‑C3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11、17、27、28、29、35、45脚接地,芯片U2的32脚接电容C19、电感L7、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接电容C38的一端、变压器U6的2脚,芯片U2的8脚接电容C19、电感L7的另一端、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接电容C37的一端、变压器U6的7脚,芯片U2的34脚接电阻R32的一端、变压器U6的1脚,芯片U2的33脚接电阻R33的一端、变压器U6的3脚,电阻R32、R33的另一端接电容C35的一端,芯片U2的31脚接电阻R34的一端、变压器U6的6脚,芯片U2的30脚接电阻R35的一端、变压器U6的8脚,电阻R34、R35的另一端接电容C36的一端,电容C35‑C38的另一端接地,变压器U6的4、5、9、12、13脚悬空,变压器U6的16、14、11脚分别接网口RJ1的1‑3脚,变压器U6的10脚接电阻R36的一端,变压器U6的15脚接电阻R37的一端,网口RJ1的4、5脚接电阻R38的一端,网口RJ1的6脚悬空,网口RJ1的7、8脚接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6‑R39的另一端接电容C39的一端,电容C39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12脚接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5正极,发光二极管D5负极接地,芯片U2的9、10、13、15、40、43脚分别接电阻R57‑R62的一端,电阻R57‑R6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46脚接晶振Y1、电容C20的一端,芯片U2的47脚接晶振Y1的另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容C20、C21的另一端接地,插座J1的1脚接电感L12的一端,插座J1的2脚接电感L11的一端,电感L11的另一端接电容C64的一端并输出直流电压12V,电容C64、电感L12的另一端接地,直流电压12V接芯片U7的2脚、电容C40、电阻R42的一端,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芯片U7的7脚,芯片U7的1、5、6、8脚悬空,芯片U7的3脚接电感L8的一端、二极管D7负极,电感L8的另一端接电阻R43、电容C41‑C47的一端并输出直流电压3.3V,电阻R43的另一端接电阻R63的一端,电阻R63、电容C41‑C47的另一端、二极管D7正极、芯片U7的4脚接地,直流电压3.3V接电感L9的一端,电感L9的另一端接电容C48、C49、电阻R44的一端、芯片U8的4脚,电容C48、C4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4的另一端接芯片U8的1脚、电容C51的一端,芯片U8的3脚接电容C52、C53、电感L10、电阻R46的一端,电容C51、C52、C5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6的另一端接电阻R45的一端,电阻R45的另一端接电阻R64、电容C50的一端、芯片U8的5脚,电阻R64、电容C50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0的另一端接电容C54‑C59的一端并输出直流电压1V,电容C54‑C59的另一端接地,直流电压12V接芯片Q1的Vin脚,芯片Q1的Vss脚接电阻R47、R65的一端,电阻R47的另一端接芯片Q1的Vout脚、电容C60‑C63一端并输出直流电压10V,电阻R65、电容C60‑C63的另一端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高事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高事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328608.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