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陆矢量地图数据集成与融合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4191.9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7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兴;张敏;赵玉新;李刚;沈志峰;刘厂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赵文利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陆矢量地图数据集成与融合的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集成显示、同名实体匹配及同名实体合并等步骤。本发明提出的DAT数据格式将地图控制信息、索引数据以及位置坐标数据封装在一个文件中,以图层为单位进行存储。该存储格式便于图层的管理,且读取相应图层数据时,只需打开一次数据文件,可以大大提高数据读取速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图数据文件的大小。另外,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多边形简化的同名面状实体匹配方法,可以用简化得到的四个点或八个点代替构成面状实体的全部点实体参与匹配过程,从而可以降低复杂度,提高匹配速率,同时可将化简结果存储成文件形式,便于二次使用。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陆 矢量 地图 数据 集成 融合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海陆矢量地图数据集成与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海陆矢量地图数据的预处理;分别读取海图数据文件及陆图数据文件中的位置数据,对于读取某点的经纬度坐标为(x,y),对所有的位置坐标(x,y)进行如下的转换,得到预处理后的数据,具体为:(1)坐标系的转换读取海、陆图的数据文件,分别获取海、陆图数据采用的空间坐标系,然后通过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将其中一种空间坐标系下的数据经运算后转换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数据,重新存储到数据文件中;(2)地图投影的转换读取海、陆图的数据文件,分别获取海、陆图数据采用的投影方式,将其中一种投影方式下的位置数据转换为另一种投影方式下的数据,并重新存储到数据文件中;(3)语义编码的统一首先将海图与陆图进行统一要素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情况制定融合的属性编码表,各类要素遵照统一的结构进行编码;步骤二:数据格式转换;构建DAT数据格式,DAT数据格式包括:头数据区、索引数据区和位置数据区;其中,头数据区由5120个字节构成,包括图名、图号、投影方式、比例尺、图幅控制信息、索引区首地址、数据区地址;索引区由N个结构体对象组成,每个结构体对象占据98字节的内存空间,分别记录点、线、多边形实体的类别、要素类型、要素层号、要素序号、维数、属性编码、要素位置坐标偏移量信息,通过索引区快速的定位所要查询的对象实体所在数据区的偏移量;位置数据区存储相应对象的位置坐标;通过编程新建并打开一个空的“.DAT”格式的数据文件,从矢量海图与矢量陆图数据文件中读取数据,按照DAT数据格式的标准向新建文件的头数据区、索引数据区和位置数据区存入相应数据,同时根据已编写的属性编码表将新编码写入到各对象的对应位置上,最终以图层为单位分别保存成“.DAT”格式的数据文件,统一编码时设计18个图层,完成达到矢量海图、矢量陆图数据格式向DAT格式转换;步骤三:海陆矢量数据的集成显示;将矢量海图、陆图的数据均转换为.DAT数据格式以后,通过编程分别打开矢量海图、陆图各图层的数据文件,逐层逐对象的读取数据,结合融合属性编码表,不同的属性编码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将海、陆图的数据集成显示到了一个系统中;步骤四:同名实体匹配;读取海、路图数据,确定实体类型后,根据实体类型选择匹配方法,实现同名实体匹配;步骤五:同名实体合并;同名实体几何位置合并的方法是取其精度高的数据,而舍弃精度低的数据,海上部分采用海图上的信息,陆上的信息以陆图数据为准,对于非重复的数据,采用数据全面的一方,经过以上五个步骤完成海陆矢量地图数据集成与融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43419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