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2915.5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3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启;刘瑞祥;王延遐;高振强;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8/02 | 分类号: | B01J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器,属于超低浓度甲烷氧化技术领域,包括乏风送风系统、预热器、反应室、热风连接管、扩口管、取热系统和测量与控制系统,其中乏风送风系统与预热器乏风入口连通,预热器乏风出口通过热风连接管与反应室入口联通,预热器废气入口通过过渡管与反应室出口联通,预热器废气出口与外界大气相连通,反应室内沿着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着电加热启动装置、均温均流床层、催化氧化床层。在反应室加热启动后,乏风进入预热器被加热升温,在催化氧化床层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后的热气体一部分通过取热系统取走进行热利用,另一部分经预热器降温后排入大气,具有结构紧凑、功耗低、运行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预热 催化 氧化 | ||
【主权项】:
一种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器,包括乏风送风系统、预热器(1)、反应室(18)、热风连接管(17)、扩口管(15)、取热系统和测量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乏风送风系统包括第一乏风输送管路(27)、第二乏风输送管路(32)、第一风机(33)、第一调节阀(34)、空气管路(35)和第二风机(36),其中第二乏风输送管路(32)的一端与矿井乏风出口连通,另一端经第一风机(33)连通第一乏风输送管路(27),第二风机(36)的出口通过空气管路(35)、第一调节阀(34)与第一乏风输送管路(27)相连通;预热器(1)采用间壁式气‑气换热器,预热器(1)与预热器壳体(2)之间有第一保温隔热层(3),其中预热器乏风出口(4)依次通过热风连接管(17)、扩口管(15)与反应室(18)的入口联通,预热器废气入口(6)通过过渡管(5)与反应室(18)的出口联通,预热器废气出口(38)通过废气出口管(37)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热风连接管(17)、扩口管(15)均设有第四保温隔热层(19),过渡管(5)内壁设有第二保温隔热层(7);反应室(18)由设有第三保温隔热层(13)的氧化床壳体(14)围成,反应室(18)内沿着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着电加热启动装置、均温均流床层(10)和催化氧化床层(9),其中均温均流床层(10)由大孔隙率的蜂窝陶瓷蓄热体堆积构成,蜂窝陶瓷蓄热体上有若干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的孔隙,催化氧化床层(9)内充填催化剂,催化氧化床层(9)靠近反应室(18)出口端设有固定网(8);取热系统包括设有第二保温隔热层(7)的抽气管(39)和第二调节阀(40),第二调节阀(40)设置在抽气管(39)上,抽气管(39)的进气端与反应室(18)连通;测量与控制系统包括:测控单元(25);设置在第一乏风输送管路(27)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8)、浓度传感器(29)和流量计(30),分别用于测量第一乏风输送管路(27)中乏风的压力、浓度和流量;设置在热风连接管(17)上的第四温度传感器(23)和第一压力传感器(24),分别用于测量热风连接管(17)内乏风的温度和压力;第一温度传感器(20设置在均温均流床层(10)的蜂窝陶瓷蓄热体内部,用于测量均温均流床层(10)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21)设置在催化氧化床层(9)的催化剂载体内部,用于测量催化氧化床层(9)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22)设置在过渡管(5)内,用于测量热气体的温度;第五温度传感器(31)设置在废气出口管(37)内,用于测量废气出口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三温度传感器(22)、第四温度传感器(23)、第五温度传感器(31)、第一压力传感器(24)、第二压力传感器(28)、浓度传感器(29)、流量计(30)的输出端与测控单元(25)相连,第一调节阀(34)和第二调节阀(40)的控制端通过信号线与测控单 元(25)相连。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20102915.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氯地平微球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票本自动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