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端头防护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0393.7 | 申请日: | 201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2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赵正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正义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端头防护构造包括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构造的张拉端和固定端的防护构造,该构造适用于反复重复使用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如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塔机基础的预应力构造必须满足反复装卸要求的构造端头的封闭和防护,在确保预应力构造结构安全的同时,减少端头构造锈蚀,以增加材料使用次数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 ||
搜索关键词: | 后张无 粘结 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 端头 防护 构造 | ||
【主权项】: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端头防护构造,包括与反复装卸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构造相配合的由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共同构成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构造的端头防护构造;固定端构造形式为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或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102)或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103)或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4号(104)或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5号(105)或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6号(106)或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7号(107);张拉端构造形式为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201)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202)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203)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4号(204)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5号(205)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6号(206)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7号(207)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8号(208)或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9号(209),其特征在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供预应力钢筋(3)穿过并置于其中的孔道1号(11)设于砼预制构件(46)水平组合而成的装配式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砼(1)中,孔道1号(11)的剖面为多边形或圆形,孔道1号(11)的纵向轴心与装配式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平面轴线重合或平行,孔道1号(11)的孔壁由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内壁构成,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材料为钢或塑料或砼(1);与同一装配式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同一平面轴线平行的各孔道1号(11)的纵向轴心在同一横剖面并列水平成一组设置,孔道1号(11)的数量为n,该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孔道1号(11)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交会处设有锚板1号(2),锚板1号(2)的正立面为多边形或圆形,锚板1号(2)上设有孔7号(15),孔7号(15)的数量与同一组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数量相同,孔7号(15)的外立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孔7号(15)与孔道1号(11)的剖面为全等的多边形或圆形,且纵向轴心重合,锚板1号(2)的内立面与孔道1号(11)的外端面之间无间隙且连接,在锚板1号(2)上设有孔4号(14)m个,该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孔4号(14)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螺栓1号(7)的外螺纹配合;锚板1号(2)的内立面上设或不设锚筋1号(10)与锚板1号(2) 连接;预应力钢筋(3)的外端与锚头(4)组合为一体,锚头(4)的外径大于孔7号(15)的内径;圈1号(9)的外缘为多边形或圆形,圈1号(9)的内孔剖面为多边形或圆形;保护套筒1号(5)的内缘剖面为与圈1号(9)的内孔剖面图形全等的筒口朝向砼结构中心的封闭套筒,保护套筒1号(5)的外端筒底1号(16)的内立面与预应力钢筋(3)的外端之间有间隙,保护套筒1号(5)的内端面与圈1号(9)的外端面连接;圈1号(9)上设有数量与设于锚板1号(2)上的孔4号(14)相同的孔2号(12),且孔2号(12)与孔4号(14)的水平纵向轴心重合,孔2号(12)的内径大于螺栓1号(7)的外径并与螺栓1号(7)外径配合;在锚板1号(2)的外立面与圈1号(9)的内立面之间设有封闭圈1号(8),封闭圈1号(8)上有孔3号(13)供螺栓1号(7)穿过;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102)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在于:锚板1号(2)设有的孔1号(6)的内径大于螺栓1号(7)的外径且与螺栓1号(7)的外径配合,螺栓1号(7)的有外螺纹的一端朝外,螺栓1号(7)的六角头的外侧环形垂直面与锚板1号(2)的内立面之间无间隙;或以螺柱的有螺纹一端朝外,无螺纹一端朝内且将螺柱内向端面与锚板1号(2)的外立面连接,并使螺柱的纵轴心与孔2号(12)的纵轴重合;以螺母1号(17)与螺栓1号(7)或螺柱的外端螺纹配合,紧固圈1号(9)和封闭圈1号(8)且使保护套筒1号(5)定位;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103)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在于:以锚板2号(37)替代锚板1号(2),锚板2号(37)的立面外缘图形为小于锚板1号(2)外缘图形的多边形或圆形,锚板2号(37)的内孔剖面与孔道1号(11)的内孔剖面为全等的多边形或圆形,锚板2号(37)的外立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套筒1号(35)为剖面为环形的管,套筒1号(35)的水平圆形内孔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螺栓1号(7)的外螺纹配合,套筒1号(35)的内孔的纵向轴心与设于圈1号(9)的孔2号(12)的纵轴心重合,套筒1号(35)的外向端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设有或不设锚筋2号(36)与套 筒1号(35)连接;以螺栓1号(7)的内向端的螺纹与套筒1号(35)的内螺纹配合紧固圈1号(9)和封闭圈1号(8)且使保护套筒1号(5)定位;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4号(104)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103)的区别在于:螺栓2号(38)的水平纵轴心与设于圈1号(9)的孔2号(12)的纵轴心重合,螺栓2号(38)的有螺纹的外端头朝外、六角头朝内设置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内,以螺母1号(17)的内螺纹与螺栓2号(38)的外螺纹配合紧固圈1号(9)和封闭圈1号(8)且使保护套筒1号(5)定位;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5号(105):构成孔道1号(11)的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外向端垂直面与圈4号(29)的垂直内立面无间隙且连接,圈4号(29)的剖面外缘为多边形或圆形,圈4号(29)的内孔剖面为与孔道1号(11)剖面全等的多边形或圆形且纵向轴心重合,管2号(32)的内向端面与圈4号(29)的外向面连接,管2号(32)的水平纵轴心与圈4号(29)的纵轴心重合,管2号(32)的剖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的环,管2号(32)的内径大于孔道1号(11)的内径,在管2号(32)的外向端之外设有管4号(47),管4号(47)内向端面与管2号(32)的外向端面全等且重合并无间隙配合连接,管2号(32)和管4号(47)的材料为钢或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相同;管4号(47)的外向端垂直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管4号(47)内包的封闭橡胶塞(33)为截头角锥体或截头圆锥体,封闭橡胶塞(33)与管4号(47)的内壁无间隙配合;封闭橡胶塞(33)的外向端垂直平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封闭橡胶塞(33)的内向面与预应力钢筋(3)的外端之间有间隙;锚板3号(52)的剖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的柱体,锚板3号(52)的外径小于管2号(32)的内径且大于孔道1号(11)的内径,锚板3号(52)上设有孔5号(48)n个,该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孔5号(48)的内径大于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供预应力钢筋(3)穿过;预应力钢筋(3)的外向端部与锚头(4)组合为一体,锚头(4)的内向端面与锚板3号(52)的外向面之间无间隙;在锚板3号(52)的内向立面和圈4号(29)的外向面之间设有承压管(41), 承压管(41)的各部位剖面为全等的环形,承压管(41)的外径小于管2号(32)的内径,承压管(41)的内径大于等于孔道1号(11)的内径,承压管(41)的件数为0或大于0的整数;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6号(106)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5号(105)的区别在于:圈7号(44)的内孔剖面与管2号(32)的剖面外缘全等且纵向轴心重合,圈7号(44)和圈6号(43)的剖面外缘图形全等且重合,圈7号(44)的外向面与管2号(32)的外向面齐平连接且与圈6号(43)的内向面之间无间隙并连接,圈6号(43)的孔剖面为圆形,圈6号(43)的孔径大于管2号(32)的内径,圈6号(43)孔的内径面设有内螺纹与设于封口塞(45)的外径面上的外螺纹配合;封口塞(45)为剖面为圆形的圆柱体,封口塞(45)的外向面与圈6号(43)的外向面和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封口塞(45)的内向面与圈7号(44)和管2号(32)的外向端面之间无间隙配合;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7号(107):圈9号(49)的剖面为L形,圈9号(49)的孔9号(60)内径和孔道1号(11)内径相同,圈9号(49)的孔9号(60)的纵向轴心与孔道1号(11)的纵轴心重合,圈9号(49)的内向面与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外向端无间隙配合并连接,圈9号(49)的外向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在圈9号(49)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的圆环形凹槽(59),圆环形凹槽(59)的外向面与圈9号(49)的外向面相平,圆环形凹槽(59)的内径与孔9号(60)的内径相同,且圆环形凹槽(59)的纵向轴心与孔9号(60)的纵向轴心重合,圆环形凹槽(59)的外径大于锚板4号(53)的外径,锚板4号(53)为圆柱体,锚板4号(53)上设有水平的孔5号(48)n个,该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锚板4号(53)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锚板4号(53)的内向面与圆环形凹槽(59)的槽底外向面配合无间隙,孔5号(48)的圆形剖面的内径大于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且小于锚头(4)的外径;圈10号(51)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锚板4号(53)的外径面上的外螺纹配合,在圈10号(51)的内向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和圈9号(49)的垂直外立面之间设 有封闭圈3号(50);保护套筒3号(54)为剖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且筒口朝向砼结构中心的封闭套筒,保护套筒3号(54)的内径大于锚板4号(53)的外径且小于圈10号(51)的外径,保护套筒3号(54)的内向端面与圈10号(51)的外向面连接;保护套筒3号(54)的筒底3号(55)的内向面与预应力钢筋(3)的外向端之间有间隙;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201)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在于:以锚环2号(31)和夹片(20)替换锚头(4),锚环2号(31)为剖面外缘为圆形的圆柱体,锚环2号(31)的外径大于孔道1号(11)的内径且小于圈1号(9)的内孔径,锚环2号(31)上设有外径大、内径小的截头圆锥体孔8号(39),孔8号(39)的内向小孔径大于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供预应力钢筋(3)穿过,在孔8号(39)的内孔壁与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面之间设有夹片(20);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202)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102)的区别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201)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完全相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203)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103)的区别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201)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完全相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4号(204)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4号(104)的区别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201)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完全相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5号(205):构成孔道1号(11)的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外向端面与圈8号(26)的内向立面无间隙配合且连接,圈8号(26)的孔剖面与孔道1号(11)的剖面全等且纵向轴心重合,管1号(27)的剖面为圆环形,管1号(27)的内径大于孔道1号(11)的内径且与保护套筒2号(24)的外径配合,筒底2号(34)为圆形板,筒底2号(34)的外缘剖面图形与保护套筒2号(24)的外缘剖面图形全等,且筒底2号(34)的内立面与保护套筒2号(24)的外端面无间隙并连接使保护套筒2号(24) 成外端封闭的筒;圈3号(28)的立面外缘为多边形或圆形,圈3号(28)的圆孔内径与保护套筒2号(24)的外径相配合并连接,且保护套筒2号(24)的内向端凸出于圈3号(28)内立面的长度小于圈3号(28)内立面与圈8号(26)外立面之间的距离;在圈3号(28)上设有n个孔2号(12),该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孔2号(12)的剖面为内径大于螺栓2号(38)外径的圆形并与螺栓2号(38)外径配合,各孔2号(12)的纵向轴心与螺栓2号(38)的纵向轴心重合,螺栓2号(38)的六角头朝内、有螺纹一端朝外设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中,且使螺栓2号(38)的有螺纹一端凸出于砼(1)的垂直外立面,在圈3号(28)的内立面与砼(1)的外立面之间设有封闭圈2号(23),以螺母1号(17)的内螺纹与螺栓2号(38)的外螺纹配合紧固圈3号(28)和封闭圈2号(23)且使保护套筒2号(24)定位;锚环1号(30)的内向立面与圈8号(26)的外向立面之间无间隙配合,以夹片(20)置于设在锚环1号(30)上的孔径外大内小的孔6号(21)的孔壁和穿过孔6号(21)的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面之间;预应力钢筋(3)的外端头与筒底2号(34)的内立面之间有间隙;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6号(206)与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5号(205)的区别和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4号(104)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3号(103)的区别完全相同;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7号(207)与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6号(206)的区别和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102)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的区别完全相同;且以圈2号(22)替代套筒1号(35),圈2号(22)的内径大于保护套筒2号(24)外径并与保护套筒2号(24)的外径配合,圈2号(22)的外径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齐平,圈2号(22)的内向面与管1号(27)的外向面无间隙配合并连接,圈2号(22)上设有孔1号(6),孔1号(6)的内径与设于圈3号(28)上的孔2号(12)相同且纵向轴心重合,螺栓1号(7)的有螺纹一端朝外穿过圈2号(22)、封闭圈2号(23)和孔2号(12),以螺母1号(17)的内螺纹与螺栓1号(7)的外向端外螺纹配合;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8号(208)与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7号(207)的区别和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1号(101)与固定端防护构造形式2号(102)的区别完全相同;且以圈11号(42)替代圈2号(22),圈11号(42)与圈2号(22)的区别在于:圈11号(42)上设有与设于圈3号(28)的孔2号(12)纵轴心重合的孔10号(40),孔10号(40)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螺栓1号(7)的外螺纹配合;张拉端防护构造形式9号(209):圈9号(49)的剖面为L形,圈9号(49)的孔9号(60)的内径与孔道1号(11)内径相同,圈9号(49)的孔9号(60)的纵向轴心与孔道1号(11)的纵轴心重合,圈9号(49)的内向面与预应力钢筋孔道管(18)的外向端无间隙配合并连接,圈9号(49)的外向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的垂直外立面相平,在圈9号(49)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的圆环形凹槽(59),圆环形凹槽(59)的外向面与圈9号(49)的外向面相平,圆环形凹槽(59)的内径与孔9号(60)的内径相同,且圆环形凹槽(59)的纵向轴心与孔9号(60)的纵向轴心重合,圆环形凹槽(59)的外径大于锚环3号(56)的外径,锚环3号(56)为圆柱体,锚环3号(56)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锚环3号(56)上设有直径外大内小的截头圆锥体孔6号(21)n个,该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孔6号(21)剖面较小的一端内径大于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并相互配合,在孔6号(21)的孔壁与预应力钢筋(3)的外径面之间设有夹片(20),锚环3号(56)的内向面与圆环形凹槽(59)的槽底外向面配合无间隙,圈10号(51)的内径与锚环3号(56)的外径相同,圈10号(51)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锚环3号(56)的外径面上的外螺纹配合,保护套筒4号(57)为剖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且筒口朝向砼结构中心的封闭套筒,保护套筒4号(57)的内径大于锚环3号(56)的外径且小于圈10号(51)的外径,保护套筒4号(57)的内向端面与圈10号(51)的外向面连接,保护套筒4号(57)的筒底4号(58)的内向面与预应力钢筋(3)的外向端之间有间隙,在圈10号(51)的内向面与砼预制构件(46)的砼(1)和圈9号(49)的垂直外立面之间设有封闭圈3号(5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正义,未经赵正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000393.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淀粉液化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下一篇:图案判定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