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原子团的非绝热转移装置及其转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7801.3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1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育竹;韩景珊;张海潮;许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4F5/14 | 分类号: | G04F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18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冷原子团的非绝热转移装置及其方法,装置包括带有原子源的真空腔、两对反向亥姆霍兹线圈、偏置磁场线圈组、真空泵系统、光学系统、基于LabVIEW的线圈电流控制系统和CCD探测系统。用作转移冷原子团的磁四极阱由两对反向亥姆霍兹线圈产生,该磁四极阱中心位置的速度通过改变线圈电流来控制。本发明通过调制产生磁四极阱的线圈电流,对磁四极阱的转移速度进行调制,避免了对冷原子团的加热效应和其质心运动模式的激发,具有转移速度快,耗能小,不损伤电子器件的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原子团 绝热 转移 装置 及其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冷原子团的非绝热转移装置,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一个带有原子源的真空腔体(3)、由两个反向亥姆霍兹线圈组成的MOT线圈对(9.1、9.2)、两个反向亥姆霍兹线圈组成的转移线圈对(10.1、10.2)、由两个线圈构成的偏置磁场线圈组(8.1、8.2)、真空泵系统、光学系统、线圈电流控制系统(15)和CCD探测系统(11):所述的真空腔体(3)由方形长筒状的石英玻璃池和一段圆筒形玻璃管一体构成,该圆柱形玻璃管的下端连接十芯电极(13),为系统提供原子源的铷棒固定在所述的十芯电极(13)的两个接线柱上,该十芯电极(13)与T型三通真空管(16)的上端口(16.1)相连,该三通真空管(16)下端口(16.2)连接一个法兰(13),该三通真空管(16)横向端口(16.3)相连真空泵系统(12);所述的MOT线圈对(9.1、9.2)为圆形线圈,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的真空腔体(3)的方形长筒状的石英玻璃池的前后方,所述的MOT线圈对(9.1、9.2)的轴线与所述的方形长筒状的石英玻璃池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的转移线圈对(10.1、10.2)为圆形线圈,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的真空腔体(3)方形长筒状的石英玻璃池的前后方并位于所述的MOT线圈对(9.1、9.2)的内侧下方,所述的偏置磁场线圈组(8.1、8.2)是一对方形线圈,固定在所述的真空腔体(3)的方形长筒状的石英玻璃池的两侧,所述的偏置磁场线圈组(8.1、8.2)的轴线与所述的MOT线圈对(9.1、9.2)的轴线正交;所述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半导体激光器(1)和第二半导体激光器(2),所述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1)产生六束冷却光(4.1至4.6)、一束抽运光(5)和一束探测光(7),所述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2)产生反抽运光(6),所述的六束冷却光(4.1至4.6)构成三对对射的激光束,且该三对对射的激光束两两正交并交汇在所述的MOT线圈对的中心,一对冷却光(4.2和4.5)水平地沿所述的MOT线圈对的轴线射向MOT线圈对(9.1、9.2)的中心,其他两对冷却光(4.1和4.4、4.2和4.6)与所述的方形长筒状的石英玻璃池的轴线的夹角成45°斜射向所述的MOT线圈对的中心,所述的抽运光(5)和反抽运光(6)水平地并垂直于所述的MOT线圈对的轴线射向所述的射向MOT线圈中心;所述的探测光束(7)从上向下竖直地射入所述的真空腔体(3)并穿过所述的MOT线圈对的中心,所述的CCD探测系 统(11)固定在真空腔体(3)的外侧,该CCD探测系统(11)包括一套成像透镜和一台CCD探测器,所述的CCD探测器的方向与所述的MOT线圈对(9.1、9.2)的轴线垂直;所述的控制系统(15)包括计算机(15.1),该计算机(15.1)经板卡(15.2)与第一电流控制电路(15.3)和第二电流控制电路(15.4)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的第二电流控制电路(15.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与所述的MOT线圈对(9.1、9.2)的两线圈的两端相连,所述的第一电流控制电路(15.3)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与所述的转移线圈对(10.1、10.2)的两线圈的两端相连,所述的计算机(15.1)与所述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1)和第二半导体激光器(2)的控制开关相连,所述的计算机(15.1)通过控制声光调制器和机械开关按程序实施对所述的六束冷却光(4.1至4.6)、反抽运光(5)、抽运光(6)和探测光(7)的开关控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137801.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标签防碰撞方法
- 下一篇:连续反射式激光探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