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腔分隔式巷道通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6157.9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4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游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08;E21D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韩建英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隧腔分隔式巷道通风方法,使用轴流风机,使隧道内的污风与净风各行其道,其通风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在隧道中设置隧腔分隔式巷道,采用隧腔分隔层将已完成衬砌的隧道分隔成上隧腔和下隧腔,上隧腔和下隧腔组成分隔式巷道;2)根据隧道的掘进尺寸和供风情况,调整轴流风机的工作位置;3)采用防止影响通风效果的措施,将隧腔分隔层以10度上翘角向隧道洞口外延伸20米,防止下隧腔的污风在流出隧道外后同上隧腔的净风混合,又被吸入隧道而降低上隧腔的净风质量从而影响通风效果的情况发生。隧腔分隔层采用防水编织布和钢绞线制作。本发明的优点是,构思新颖,方法合理,经济适用,施工简单,效果明显,施工成本较低。 | ||
搜索关键词: | 分隔 巷道 通风 方法 | ||
【主权项】:
隧腔分隔式巷道通风方法,采用巷道式通风方法,使用轴流风机,使隧道内的污风与净风各行其道,其特征在于,在隧道(11)中设置分隔式巷道,采用隧腔分隔层(4),用防水编织布及钢绞线(20)制作隧腔分隔层(4),其上部为上隧腔(5),其下部为下隧腔(6),其通风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1)在隧道(11)中设置分隔式巷道:采用隧腔分隔层(4)将已完成衬砌的隧道(11)分隔成上隧腔(5)和下隧腔(6),上隧腔(5)和下隧腔(6)组成分隔式巷道,上隧腔(5)为净风通道,下隧腔(6)为污风和物流通道;隧腔分隔层(4)由防水编织布、钢绞线(20)构成,防水编织布上设置钢绞线穿线孔(19),钢绞线(20)通过防水编织布上设置的钢绞线穿线孔(19)与防水编织布配连在一起,隧腔分隔层(4)由锚固装置(13)安装固定的高度位于隧道(11)的上半部分;2)根据隧道(11)的掘进尺寸和供风情况,调整轴流风机(9)的工作位置: 当隧道(11)的掘进尺寸不足2000米或供风效果正常时,轴流风机(9)设置在隧道(11)的洞口;当隧道(11)的掘进尺寸达到2000米后或供风效果显著下降时,移动轴流风机(9)的工作位置;移动轴流风机(9)前,先根据隧道(11)的总掘进长度计算的上隧腔(5)的长度L,再将轴流风机(9)从隧道(11)洞口移到隧道(11)内上隧腔(5)的出风端口处重新进行安装,轴流风机(9)固定在轴流风机支架(7)上,轴流风机支架(7)与上隧腔(5)的顶部(12)的二衬固定连接,用密封板(8)将上隧腔(5)的出风端口安装轴流风机(9)所在位置的周边间隙封闭;3)采用防止影响通风效果的措施:将隧腔分隔层(4)以10度上翘角向隧道(11)洞口外延伸20米形成分隔层洞外延伸段(3),防止下隧腔(6)的污风在流出隧道(11)外后同上隧腔(5)的净风混合,又被吸入隧道(11)而降低上隧腔(5)的净风质量从而影响通风效果的情况发生;4)隧腔分隔层(4)的加工、安装与固定方法是,隧腔分隔层(4)采用防水编织布和钢绞线(20)制作,根据隧道尺寸加工防水编织布,将防水编织布裁剪成所需要的尺寸大小,将经过裁剪的具有所需要的尺寸大小的防水编织布沿隧道纵向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钢绞线穿入孔(19);设置有钢绞线穿入孔(19)的防水编织布安装时,在隧道(11)两侧选定的统一的高度处画线,沿隧道(11)纵向按设置钢绞线穿入孔(19)对应的间距分别在两侧安装一对膨胀螺栓(16),将钢绞线(20)穿入防水编织布上的钢绞线穿入孔(19)中,张拉钢绞线(20)并固定在膨胀螺栓(16)上,采用长方木(17)、木楔(15)和铁钉(18),将采用防水编织布和钢绞线(20)制作的隧腔分隔层(4)边缘紧密地固定在隧道(11)的两侧上,使隧腔分隔层(4)平整并能承受流动的空气在上隧腔(5)和下隧腔(6)之间形成的气压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186157.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