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热地板主系统和用于地面或墙面的发热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9733.1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2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葛林;葛鑫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德威木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D19/00;E04F15/1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翁坚刚 |
地址: | 213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热地板主系统,包括PVC地板,其要点是:还包括发热构件。发热构件的左右向长度与铺设场地的左右向长度的大小相对应,发热构件的数量根据铺设场地的前后向长度以及发热构件的前后向的长度而确定。PVC地板整体呈长方形的板形,其长宽根据需要确定,且发热构件的前后向的长度为PVC地板的宽度的整数倍。PVC地板的数量按照完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的需要确定。上述发热构件包括发热板。发热板包括发热层和底层,且发热层和底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发热层与底层之间设有热固胶。各PVC地板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且各相邻发热构件之间的拼接缝被相应的PVC地板遮盖住。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地板 系统 用于 地面 墙面 构件 | ||
【主权项】:
一种用于地面或墙面的发热构件,包括发热板(10);发热板(10)包括底层(3);其特征在于:发热板(10)还包括发热层(2),且发热层(2)和底层(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发热层(2)与底层(3)之间设有热固胶;发热板(10)的发热层(2)为电热膜;电热膜(2)为薄片状电热器件,由导电发热层(21)、电极辅助层(24)、电极铜片(22)和环氧树脂外层(23)组成;环氧树脂外层(23)包括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且由上薄板层(23‑2)从上向下通过热熔胶粘结固定在下薄板层(23‑1)上构成,并且导电发热层(21)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之间,由多个发热单元组成;每个发热单元由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和多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组成;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发热条和后侧导电发热条;前侧导电发热条与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前端相连通,后侧导电发热条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后端相连通;电极辅助层(24)由各个电极辅助单元组成,且电极辅助单元的数量与导电发热层(21)的发热单元的数量相同;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由2条相互平行排布的导电条组成,且各导电条均沿左右向设置;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的2条导电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条和后侧导电条,并且所述的前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前侧导电发热条上,所述的后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后侧导电发热条上;电极铜片(22)有2条,2条电极铜片(22)均为长条形,均沿左右向设置,且2条电极铜片(22)相互之间分前后设置而分为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之间,且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固定连接,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前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的位于电极辅助层(24)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固定连接,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后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的位于电极辅助层(24)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并且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左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左端边沿处,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右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右端边沿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德威木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德威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239733.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