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多级隔振平台提高光学载荷成像质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5120.3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尧;张景瑞;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B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光学载荷成像质量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多级隔振平台提高光学载荷成像质量的方法,属于高频振动控制领域。一种隔振平台包括:上平台、下平台以及连接上平台和下平台的支杆。所述的一种隔振平台可以安装在飞轮或者控制力矩陀螺等卫星执行机构和卫星星体之间,或光学有效载荷和卫星星体之间;控制力矩陀螺、安装架和隔振平台的上平台共同组成了上平台系统;当需要在光学有效载荷和卫星星体加装隔振平台时,光学有效载荷的底座和隔振平台的上平台固连,同样能够组成一套上平台系统。所有隔振平台的下平台都固定连接在卫星星体上,共同组成了下平台系统。解决了星上光学有效载荷成像精度和稳定度低的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多级 平台 提高 光学 载荷 成像 质量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使用多级隔振平台提高光学载荷成像质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卫星所携带的飞轮(5)或者控制力矩陀螺(6)的个数来确定使用隔振平台(10)的个数,做到每个飞轮(5)或者每个控制力矩陀螺(6)都使用对应大小的隔振平台(10)来隔离它们造成的高频振动;步骤二:选用任意一个隔振平台(10),该隔振平台(10)共有N个支杆,求解第i个支杆在惯性坐标系下表示的支杆向量Si,其具体的表达式如下:Si=t+Aeupi‑(b+rdb+Aedqi) (1)式(1)中t和b表示惯性坐标系中心分别到上平台系统坐标系中心、星本体系统坐标系中心的矢量列阵;Aeu和Aed是分别从上平台系统坐标系和下平台坐标系到卫星星体坐标系的坐标转换矩阵;pi和qi表示上平台质心分别到上平台第i个连接点处和下平台第i个连接点处的矢量列阵;rdb是从卫星星体坐标系原点到下平台坐标系原点的矢量列阵;步骤三:对式(1)求模,可以解得第i个支杆(2)的杆长li,表达形式如下li=‖Si‖ (2)步骤四:第i个支杆方向的单位向量定义为sui,计算sui,其表达形式如下所示sui=si/li (3)步骤五:求取第i个支杆的伸缩速度ii,其表达形式分别如下 l · i = s ui T [ v p + A eu ω p × p i - A eb ( v b + ω b × r db ) - A ed ω b × q i ] - - - ( 4 ) 式(4)中Aeb是从卫星星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坐标转换矩阵;νp和ωp分别是上平台系统的速度和角速度;νb和ωb分别是卫星星体的速度和角速度;上标“×”表示矢量列阵的反对称斜方阵;步骤六:每个支杆中间段(4)被简化成弹簧和阻尼并联的一个系统,令ki表示它的刚度参数;ci表示它的阻尼参数;则可求取隔振平台第i个支杆作用在上平台连接点处的力Fsi,其具体表达如下:Fsi=ki(li‑lOi)sui+cilisui (5)式中,li是隔振平台(10)第i个支杆的杆长;l0i是第i个支杆(2)的标称长度;在计算Fsi的时候,需将式(1)、式(2)、式(3)式(4)的表达式带入到式(5)中;隔振平台(10第i个支杆(2)作用在下平台连接点处的力Fui和第i个支杆(2)作用在上平台(1)连接点处的力Fsi互为反作用力,因此第i个支杆(2)作用在下平台(3)连接点处的力Fui如下式所示Fui=‑Fsi (6)步骤七:由得出的各个支杆对上平台(1)连接点和对下平台(3)连接点的力,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可推得出含有一套隔振平台(10)的整星动力学方程;该方程包含了上平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和下平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具体如下所示: m p v · p - S p × ω · p = - A eu T Σ i = 1 N F si + F d I p ω · p + ω p × I p ω p + S p × v · p = T c - Σ i = 1 N p i × A eu T F si + T d - - - ( 7 ) m b v · b - S b × ω · b = - A eb T Σ i = 1 n F ui I b ω · b + ω b × I b ω b + S b × v · b = - Σ i = 1 N ( A bd q i + r db ) × ( A eb T F ui ) - - - ( 8 ) 式(7)是上平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式(8)是下平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式中mp和Ip分别是上平台系统的质量和惯量;mb和Ib分别是卫星星体(9)的质量和惯量;Sp和Sb分别是上平台系统和卫星星体(9)的静矩;Fd和Td分别是执行机构自身产生的扰动力和扰动力矩;Tc是执行机构产生的有效输出力矩;Abd是从隔振平台下平台坐标系到卫星星体坐标系的坐标转换矩阵;将得到的含有单个隔振平台的整星动力学模型扩展成含有多级隔振平台的整星动力学模型;对于含有多级隔振平台的整星动力学模型,是由多个上平台系统动力学方程和一个下平台系统动力学方程组成;可首先将式(7)推广成为第j个上平台系统动力学方程,具体如下所示: m pj v · pj - S pj × ω · pj = - A euj T Σ i = 1 N F sji + F dj I pj ω · pj + ω pj × I pj ω pj + S pj × v · pj = T jc - Σ i = 1 N p ji × A euj T F sji + T dj - - - ( 9 ) 其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可参看方程(7)中的对应解释;在方程(7)的应用过程中,仅有当执行机构安装在隔振平台上平台的时候,才有执行机构自身产生的扰动力和扰动力矩以及执行机构产生的有效输出力矩项;当光学有效载荷(8)安装在隔振平台(10)上平台(1)的时候,不含有这些扰动力、扰动力矩以及有效输出力矩项;由于加装了多个隔振平台(10),使得每个隔振平台(10)下平台(1)连接点处的力均要作用在卫星星体(9)上,因此式(8)扩展成如下形式: m b v · b - S B × ω · b = - A eb T ( Σ j = 1 M Σ i = 1 N F uji ) + F ext I B ω · b + ω b × I B ω b + S B × v · b = - Σ j = 1 M Σ i = 1 N ( A bdj q ji + r djb ) × ( A eb T F uji ) + T ext - - - ( 10 ) 同方程(8)相比,由于引入了M个隔振平台(10),使得卫星星体(9)的质量和惯量增加,分别用mB和IB表示;星本体系统的静矩也会发生变化,用SB表示;其他变量的物理意义可参看方程(8)的对应解释;求解式(9)和式(10),可以得到卫星星体角速度ωb或任意上平台系统的角速度ωpj;各支杆(2)作用力的求解,即式(1)~式(6)对每个隔振平台(10)都适用,并且各支杆(2)作用力的表达式也均相同,只是在使用过程中为便于表达,第j个隔振平台支杆作用力表达式中会加入下标j,以进行区分不同的隔振平台(10);步骤八:在卫星姿态稳定控制中经常认为姿态角度φ、θ和ψ为小角度,可以得知卫星星体的姿态角速度等同于卫星星体角速度ωb,上平台系统的姿态角速度等同于上平台系统角速度ωpj;对姿态角速度进行时间积分可以解得姿态角度;由此可以得知上平台系统的姿态角度和角速度以及卫星星体的姿态角度和角速度;步骤九:再重复步骤二到步骤八,直到卫星姿态稳定;即可绘制光学有效载荷姿态角度和姿态角速度效果图,可通过效果图判定光学有效载荷成像精度和稳定度的提高程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275120.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