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冷却室低倍率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污染物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0727.6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3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别如山;黄兵;宋兴飞;刘茜茜;纪晓瑜;朱少飞;陈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C10/10 | 分类号: | F23C10/10;F23C10/22;F23C10/18;B01D53/75;B01D53/6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带冷却室低倍率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污染物控制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污染物控制方法。为解决现有层燃炉和循环流化床燃烧生物质存在炉排结渣,床料结焦,特别是低灰熔点生物质燃烧存在的积灰和高温腐蚀问题。在旋风分离器后布置有烟气冷却室,快速将烟气温度从800℃降到650℃以内,大幅减轻过热器的积灰和腐蚀。采用炉内脱硝和加石灰石脱硫的方法,NH3/NOX的摩尔比为1.0~1.1时脱硝效率可达50~70%,Ca/S的摩尔比为2.0~2.5时脱硫效率可达70%~80%,SO2和NOx排放浓度可有效控制在100mg/m3以内。本发明用于生物质燃烧及污染物控制。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倍率 生物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污染物 控制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带冷却室低倍率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所述锅炉包括炉体(10)、埋管(5)、锅筒(13)、旋风分离器(14)、烟气冷却室(19)、尾部竖井烟道(24)、烟道隔墙(25)、中温过热器(11)、高温过热器(15)、低温过热器(16)、省煤器(17)、空气预热器(18)、旋转二次风口(8)、吹灰器(12)、返料器(22)、第一级减温器(20)、第二级减温器(21)、SNCR喷口(28)、石灰石给料口(29)、中间风室(1)、侧风室(2)、中间布风板(26)、侧布风板(27)及排渣管(23),锅筒(13)设置在炉体(10)的顶部,其特征在于:烟气冷却室(19)内沿竖向设置有烟道隔墙(25),烟道隔墙(25)的顶端与烟气冷却室(19)的顶部固定为一体,烟道隔墙(25)的底端与烟气冷却室(19)的底部之间设有烟气通道,所述炉体(10)的四周侧壁、烟气冷却室(19)四周侧壁和烟道隔墙(25)均为膜式水冷壁,中间风室(1)和侧风室(2)均位于炉体(10)下方,中间风室(1)与炉体(10)下部密相区(4)的中部高速床对应设置,中间风室(1)与炉体(10)下部密相区(4)的中部高速床之间水平设有中间布风板(26),中间风室(1)的两侧设有侧风室(2),侧风室(2)与炉体(10)下部密相区(4)的低速床对应设置,侧风室(2)与炉体(10)下部密相区(4)的低速床之间设有侧布风板(27),侧布风板(27)与中间布风板(26)相邻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侧布风板(27)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α)为5~30°,中间布风板(26)的上表面与侧布风板(27)下表面的最低点之间的间距(h)为0~800mm;炉体(10)内前后墙下部低速床内布置埋管(5),炉体(10)的顶部固定有中温过热器(11),中温过热器(11)的顶端设置在炉体(10)的外部,中温过热器(11)的底端设置在炉体(10)的内部,炉体(10)位于后上部的烟气出口通过旋风分离器(14)与设置在旋风分离器(14)后部的烟气冷却室(19)相通,烟气冷却室(19)的顶部固定有高温过热器(15),高温过热器(15)的顶端设置在烟气冷却室(19)的外部,高温过热器(15)的底端设置在烟气冷却室(19)的内部并位于烟道隔墙(25)的前部,低温过热器(16)布置于烟气冷却室(19)内且位于烟道隔墙(25)的后部,位于烟气冷却室(19)后上部的冷烟气出口与尾部竖井烟道(24)相连通,尾部竖井烟道(24)内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省煤器(17)和空气预热器(18),炉体(10)内的上部及烟气冷却室(19)和尾部竖井烟道(24)内分别布置吹灰器(12),炉体(10)的外部靠近低温过热器(16)处布置第一级减温器(20),第一级减温器(20)与低温过热器(16)和中温过热器(11)相连接,炉体(10)的外部靠近中温过热器(11)处布置第二级减温器(21),第二级减温器(21)分别与中温过热器(11)和高温过热器(15)相连接,炉体(10)内位于旋风分离器(14)前布置SNCR喷口(28),炉体(10)下部位于密相区(4)内布置石灰石给料口(29),炉体(10)的下部 布置旋转二次风口(8),且旋转二次风口(8)设置在埋管(5)的上部,旋风分离器(14)的下部通过返料器(22)与炉体(10)下部密相区(4)的低速床连通,排渣管(23)的顶端穿过中间风室(1)与炉体(10)的底部连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42072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