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通道中的热气泡产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5893.4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7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敏;陈冬冬;李德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通道中的热气泡产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纳通道热气泡发生芯片及电路设计及数据采集系统;纳通道热气泡发生芯片由4个等大的储液池,加热电极,微通道,纳通道,引导区和加热线圈构成;电路设计及数据采集系统包含主信号电路,通道加热电路及电阻辅助测量电路三支电路。本发明利用加热线圈、加热电极以及数据采集卡提供的可控电压,可在数十纳米高的通道中产生热气泡。再利用设计的电路及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时检测纳通道热气泡变化。本发明可有效地解决目前的实验手段尚无法直接观察到纳米尺度热气泡的困境,也为进一步利用和控制纳通道的热气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中的 气泡 产生 检测 装置 方法 | ||
【主权项】:
纳通道中的热气泡产生及检测装置,包括纳通道热气泡发生芯片及电路设计及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气泡发生芯片包含:4个等大的储液池(1),加热电极(2),微通道(3),纳通道(4),引导区(5),加热线圈(6);所述储液池(1)与微通道(3)直接相连,纳通道通过引导区(5)与微通道(3)连接;而加热电极电极(2)及加热线圈(6)布置在纳通道(4)的上方;加热线圈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加热电极相连;电路设计及数据采集系统包含主信号电路,通道加热电路及电阻辅助测量电路三支电路;其中电路主信号电路用于测量通道两端流经的电流大小,该支路电流变化情况直接反映纳通道中热气泡的变化过程;通道加热电路用于通道内部溶液加热;电阻辅助测量电路用于测量加热线圈两端的实际电压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515893.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