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绞经结构的机织三维间隔网格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9335.1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4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吴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伯明 |
主分类号: | D03D13/00 | 分类号: | D03D13/00;D03D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15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绞经结构的机织三维间隔网格织物,该织物包括有上层织物组织(1)、下层织物组织(2)和支撑织物组织(3),上层织物组织(1)与下层织物组织(2)通过支撑织物组织(3)连接成一体;上层织物组织(1)为矩形框织物,下层织物组织(2)为平纹织物,支撑织物组织(3)中的4条连接纱沿幅宽方向上为三角形形状,4条连接纱沿幅长方向上为Ω形状。本实用新型的织物采用平织-绞织-纱罗组合工艺机织得到,织物在结构上,除了仅作上下沉浮的经纱与纬纱交叉穿插之外,在上层织物组织(1)中还存在不但有上下沉浮而且在织物的幅宽方向还作跨多经位往复横移的跨位经纱;该跨位经纱与纬纱交叉穿插同时,每两根跨位经纱将处于其跨位之间的经纱在织物横向进行捆绑左右限位。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机织 三维 间隔 网格 织物 | ||
【主权项】:
一种具有绞经结构的机织三维间隔网格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织物包括有上层织物组织(1)、下层织物组织(2)和支撑织物组织(3); 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的结构:将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二纬纱(102)、上层第三纬纱(103)、上层第四纬纱(104)、上层第五纬纱(105)、上层第六纬纱(106)、上层第七纬纱(107)、上层第八纬纱(108)、上层第九纬纱(109)、上层第十纬纱(110)、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层第十二纬纱(112)和上层第十三纬纱(113)在幅长方向上按上层等间距D上阵列排布; 上层第一经纱(151)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二经纱(152)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二经纱(15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三经纱(153)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三经纱(15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四经纱(154)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五经纱(155)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六经纱(156)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六经纱(156)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七经纱(157)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七经纱(157)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 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八经纱(158)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一跨位经纱(11)的一端置于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一跨位经纱(11)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一跨位经纱(11)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二跨位经纱(12)的一端置于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二跨位经纱(12)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二跨位经纱(12)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三跨位经纱(13)的一端置于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三跨位经纱(13)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三跨位经纱(13)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四跨位经纱(14)的一端置于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四跨位经纱(14)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四跨位经纱(14)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的结构:将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二纬纱(202)、下层第三纬纱(203)、下层第四纬纱(204)、下层第五纬纱(205)、下层第六纬纱(206)、下层第七纬纱(207)、下层第八纬纱(208)、下层第九纬纱(209)、下层第十纬纱(210)、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和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在幅长方向上按下层等间距D下阵列排布; 下层第一经纱(251)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一经纱(25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二经纱(252)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二经纱(25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三经纱(253)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三经纱(25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 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四经纱(254)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四经纱(25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五经纱(255)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五经纱(255)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六经纱(256)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六经纱(256)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七经纱(257)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七经纱(257)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八经纱(258)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八经纱(258)的另一端沿幅长 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所述支撑织物组织(3)的结构:第一连接纱(31)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第一连接纱(3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且第一连接纱(31)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一连接纱(31)置于上层第二经纱(152)与上层第三经纱(153)之间; 第二连接纱(32)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第二连接纱(3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且第一连接纱(31)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二连接纱(32)置于上层第二经纱(152)与上层第三经纱(153)之间; 第三连接纱(33)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三连接纱(3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且第三连接纱(33)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三连接纱(33)置于上层第六经纱(156)与上层第七经纱(157)之间; 第四连接纱(34)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四连接纱(3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且第四连接纱(34)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四连接纱(34)置于上层第六经纱(156)与上层第七经纱(157)之间;第一连接纱(31)与第二连接纱(32)在上层织物组织(1)和下层织物组织(2)中的连接形式相同;第三连接纱(33)与第四连接纱(34)在上层织 物组织(1)和下层织物组织(2)中的连接形式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伯明,未经吴伯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20429335.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水雾带材高温立式热处理试验炉
- 下一篇:一种酸浴液沉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