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加工变压器线圈的液压压床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20435967.9 申请日: 2012-08-30
公开(公告)号: CN202746309U 公开(公告)日: 2013-02-20
发明(设计)人: 袁文生;张俊玲;闫淑艳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索普液压机电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F15B11/16 分类号: F15B11/16;H01F41/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2600 北京***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一种可加工变压器线圈的液压压床,包括油箱,油箱通过低压进油管路与定量叶片泵的进油口相连,定量叶片泵的出油口与低压输油管路的进油口相连,低压输油管路自进口端到出口端依次串联安装有低压进油过滤器和可让液压油流向出口端的低压单向阀,低压输油管路上位于低压进油过滤器和低压单向阀之间的管段与低压排油管路的进油口相连,低压排油管路上串联有低压常开卸荷电磁溢流阀。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可避免线圈受力不均衡使绕组绝缘破坏,避免压制力过小会产生较大的气隙,导致涡流损耗、漏磁,从而使变压器发热,避免压制力过大损坏导线绝缘和使绕组变形,所加工生产的变压器线圈质量更有保障的可加工变压器线圈的液压压床。
搜索关键词: 可加工 变压器 线圈 液压
【主权项】:
可加工变压器线圈的液压压床,包括机架、工作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箱(1),油箱(1)通过低压进油管路(100)与定量叶片泵(12)的进油口相连,低压进油管路(100)的进口处设有低压管路粗过滤器(6),低压进油管路(100)自进口端到出口端依次串联安装有低压蝶阀(7)和低压避震喉(8),所述定量叶片泵(12)的出油口与低压输油管路(101)的进油口相连,低压输油管路(101)自进口端到出口端依次串联安装有低压进油过滤器(18)和可让液压油流向出口端的低压单向阀(40),低压输油管路(101)上位于低压进油过滤器(18)和低压单向阀(40)之间的管段与低压排油管路(102)的进油口相连,低压排油管路(102)上串联有低压常开卸荷电磁溢流阀(21),低压排油管路(102)的出油口与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低压输油管路(101)的出油口通过配油管路(107)分别与第一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第二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第三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和第四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相连;所述油箱(1)通过高压进油管路(104)与高压轴向定量柱塞泵(14)的进油口相连,高压进油管路(104)的进口处设有高压管路粗过滤器(41),高压进油管路(104)自进口端到出口端依次串联安装有压力球阀(9)和高压避震喉(10),所述高压轴向定量柱塞泵(14)的出油口与高压输油管路(105)的进油口相连,高压输油管路(105)自进口端到出口端依次串联安装有高压进油过滤器(19)和可让液压油流向出口端的高压单向阀(20),高压输油管路(105)上位于高压进油过滤器(19)和高压单向阀(20)之间的管段与高压排油管路(106)的进油口相连,高压排油管路(106)上串联有带外置放大板的先导式比例溢流阀(22),高压排油管路(106)的出油口与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高压输油管路(105)的出油口通过所述配油管路(107)分别与所述第一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所述第二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所述第三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和所述第四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相连;所述第一伺服液压缸系统包括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第一进油管路(108)、第一回油管路(109)和第一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1),第一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为第一进油管路(108)的进油口,第一进油管路(108)上串联有带堵塞报警功能的第一高压过滤器(561),第一进油管路(108)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1)的供油口P相连,第一回油管路(109)的进油口与第一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1)的泄油口T相连,第一回油管路(109)的出油口与所述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1)的油口A通过第一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0)与所述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下工作腔相连,第一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0)上安装有第一抗衡阀(291),第一抗衡阀(291)具有向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下工作腔单向通油通路,第一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0)上位于第一抗衡阀(291)和所述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下工作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下压力传感器(326),第一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0)上位于所述第一常闭型 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1)和第一抗衡阀(291)之间的管路通过串联有1号位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391)的管路与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1)的油口B通过第一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1)与所述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上工作腔相连,第一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1)上设有第一上压力传感器(321),所述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缸体与机架固定相连,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缸体内设有第一位移传感器(371),第一位移传感器(371)可测量第一伺服液压缸(331)的缸体运动位置,并将模拟电信号传递给电气控制系统;所述第一抗衡阀(291)的控制油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1)相连;所述第二伺服液压缸系统包括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第二进油管路(112)、第二回油管路(113)和第二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2),第二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为第二进油管路(112)的进油口,第二进油管路(112)上串联有带堵塞报警功能的第二高压过滤器(562),第二进油管路(112)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二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2)的供油口P相连,第二回油管路(113)的进油口与第二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2)的泄油口T相连,第二回油管路(113)的出油口与所述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二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2)的油口A通过第二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4)与所述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下工作腔相连,第二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4)上安装有第二抗衡阀(292),第二抗衡阀(292)具有向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下工作腔单向通油通路,第二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4)上位于第二抗衡阀(292)和所述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下工作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下压力传感器(327),第二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4)上位于所述第二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2)和第二抗衡阀(292)之间的管路通过串联有2号位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392)的管路与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二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2)的油口B通过第二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5)与所述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上工作腔相连,第二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5)上设有第二上压力传感器(322),所述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缸体与机架固定相连,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缸体内设有第二位移传感器(372),第二位移传感器(372)可测量第二伺服液压缸(332)的缸体运动位置,并将模拟电信号传递给电气控制系统;所述第二抗衡阀(292)的控制油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5)相连;所述第三伺服液压缸系统包括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第三进油管路(116)、第三回油管路(117)和第三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3),第三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为第三进油管路(116)的进油口,第三进油管路(116)上串联有带堵塞报警功能的第三高压过滤器(563),第三进油管路(116)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三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3)的供油口P相连,第三回油管路(117)的进油口与第三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3)的泄油口T相连,第三回油管路(117)的出油口与所述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三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3)的油口A通过第三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8)与所述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下工作腔相连,第三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8)上安装有第三抗衡阀(293),第三抗衡阀(293)具有向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下工作腔单向通油通路,第 三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8)上位于第三抗衡阀(293)和所述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下工作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下压力传感器(328),第三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18)上位于所述第三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3)和第三抗衡阀(293)之间的管路通过串联有3号位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393)的管路与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三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3)的油口B通过第三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9)与所述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上工作腔相连,第三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9)上设有第三上压力传感器(323),所述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缸体与机架固定相连,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缸体内设有第三位移传感器(373),第三位移传感器(373)可测量第三伺服液压缸(333)的缸体运动位置,并将模拟电信号传递给电气控制系统;所述第三抗衡阀(293)的控制油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三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19)相连;所述第四伺服液压缸系统包括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第四进油管路(120)、第四回油管路(121)和第四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4),第四伺服液压缸系统的进油口为第四进油管路(120)的进油口,第四进油管路(120)上串联有带堵塞报警功能的第四高压过滤器(564),第四进油管路(120)的出油口与所述第四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4)的供油口P相连,第四回油管路(121)的进油口与第四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4)的泄油口T相连,第四回油管路(121)的出油口与所述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四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4)的油口A通过第四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22)与所述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下工作腔相连,第四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22)上安装有第四抗衡阀(294),第四抗衡阀(294)具有向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下工作腔单向通油通路,第四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22)上位于第四抗衡阀(294)和所述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下工作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下压力传感器(329),第四下工作腔输油管路(122)上位于所述第四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4)和第四抗衡阀(294)之间的管路通过串联有3号位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394)的管路与回油管路(103)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四常闭型三位四通电液伺服阀(314)的油口B通过第四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23)与所述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上工作腔相连,第四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23)上设有第四上压力传感器(324),所述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缸体与机架固定相连,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缸体内设有第四位移传感器(374),第四位移传感器(374)可测量第四伺服液压缸(334)的缸体运动位置,并将模拟电信号传递给电气控制系统;所述第四抗衡阀(294)的控制油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四上工作腔输油管路(123)相连;所述回油管路(103)上自进口端到出口端依次串联安装有回油单向阀(28)、列管式水冷却器(35)和回油过滤器(50),回油过滤器(50)处安装有用于测量回油过滤器(50)两端压差的压差开关,回油过滤器(50)的两端通过旁路油管相连,回油过滤器(50)两端的旁路油管上串联有可让液压油流向所述油箱(1)的单向阀。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索普液压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索普液压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20435967.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