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排烟高温热能的多级热载体锅炉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20628394.1 申请日: 2012-11-25
公开(公告)号: CN202938507U 公开(公告)日: 2013-05-15
发明(设计)人: 涂晶;涂莹;涂登源 申请(专利权)人: 新疆福克油品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F24H7/00 分类号: F24H7/00;F24H9/00
代理公司: 乌鲁木齐新科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有限公司) 65107 代理人: 祁磊
地址: 83002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省代码: 新疆;6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实用新型公开了利用排烟高温热能的多级热载体锅炉,隔热板将炉腔分隔为分别位于隔热板上方和下方的烟气余热能吸收室和烟气主热能吸收室,在烟气主热能吸收室下部设置着燃烧机和环形烟气阻挡体;在烟气主热能吸收室内上部固装的主热能吸收绕管当中,在一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另一主热能吸收绕管,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绕成的管状壁体与炉腔内周壁共同形成依次首尾连通的N个管状烟气过流吸热通道;在烟气余热能吸收室内固装的余热能吸收绕管设置结构如同主热能吸收绕管,形成依次首尾连通的M个管状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炉腔底部依次通过N个烟气过流吸热通道和M个烟气过流吸热通道连通大气。本实用新型能进一步大幅提升锅炉吸热效能和降低热能损耗。
搜索关键词: 利用 高温 热能 多级 热载体 锅炉
【主权项】:
一种利用排烟高温热能的多级热载体锅炉,具有炉体和燃烧机,在炉体内设置着炉腔,炉体顶端壁体具有烟气出口,在炉体顶端外壁面上固装着位于炉腔之外且连通烟气出口的烟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能吸收绕管、隔热板、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和呈环状的烟气阻挡体,在炉腔内固装着隔热板,隔热板将炉腔分隔成位于隔热板上方的烟气余热能吸收室和位于隔热板下方的烟气主热能吸收室,隔热板与炉腔内周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环形烟气过流口;在烟气主热能吸收室内下部固装着燃烧机和环绕燃烧机的烟气阻挡体;     在烟气主热能吸收室内上部固装着各自自身管体总体绕成不透烟气的管状周壁且均位于燃烧机和烟气阻挡体上方的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三主热能吸收绕管至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N∈(2x+1),x为整数;在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在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第三主热能吸收绕管,以此类推至在第(N‑1)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烟气主热能吸收室内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一组第一烟气过流吸热通道,而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一组第二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第三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一组第三烟气过流吸热通道,以此类推至第(N‑1)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一组第N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隔热板共同围成蓄积烟气主热能吸收室;所有第奇数个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三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五主热能吸收绕管至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各自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均向上延伸而接触隔热板且与隔热板之间不留透烟气的间隙;在所有第奇数个主热能吸收绕管当中,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烟气阻挡体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一组第一绕流口,第三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烟气阻挡体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一组第三绕流口,以此类推至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烟气阻挡体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一组第N绕流口;在所有第偶数个主热能吸收绕管当中,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一组第二绕流口,第四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一组第四绕流口,以此类推至第(N‑1)主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一组第(N‑1)绕流口;所有第偶数个主热能吸收绕管各自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均向下延伸而接触烟气阻挡体且与烟气阻挡体之间不留透烟气的间隙;在烟气余热能吸收室内固装着各自管体总体绕成不透烟气的管状周壁的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三余热能吸收绕管至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M∈(2y+1),y为整数;在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在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第三余热能吸收绕管,以此类推至在第(M‑1)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壁体内设置有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在烟气余热能吸收室内周壁上设置着环形台面,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对应设置在环形台面上;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二组第一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第三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二组第二烟气过流吸热通道,以此类推至第(M‑1)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呈管状的第二组第(M‑1)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与炉腔内顶壁共同围成烟气过流余热能吸收室;除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之外的其它第奇数个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三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五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七余热能吸收绕管至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各自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均向上延伸而接触炉腔内顶壁且与炉腔内顶壁之间不留透烟气的间隙;在除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之外的其它第奇数个余热能吸收绕管当中,第三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二绕流口,第五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四绕流口,第七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六绕流口,以此类推至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与隔热板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M‑1)绕流口;在所有第偶数个余热能吸收绕管当中,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与炉腔内顶壁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一绕流口,第四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与炉腔内顶壁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三绕流口,以此类推至第(M‑1)余热能吸收绕管自身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上端与炉腔内顶壁之间留置的间隙形成呈环形的第二组第(M‑2)绕流口;所有第偶数个余热能吸收绕管各自管体总体绕成的管状周壁其下端向下延伸而接触隔热板且与隔热板之间不留透烟气的间隙;蓄积烟气主热能吸收室依次通过第一组第N绕流口、第一组第N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一组第(N‑1)绕流口、第一组第(N‑1)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一组第三绕流口、第一组第三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一组第二绕流口、第一组第二烟气过流吸热通道至第一组第一绕流口、第一组第一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环形烟气过流口、第二组第一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组第一绕流口、第二组第二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组第二绕流口、第二组第三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组第三绕流口…第二组第(M‑1)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组第(M‑1)绕流口至第二组第M烟气过流吸热通道、第二组第M绕流口、烟气过流余热能吸收室、烟气出口、烟囱而最终连通大气;第一进水管依次通过第一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二主热能吸收绕管、第三主热能吸收绕管至第N主热能吸收绕管连通第一出水管,第一进水管的进水管口和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管口均穿过环绕烟气主热能吸收室的炉壁而外露在炉腔之外;第二进水管依次通过第M余热能吸收绕管、第(M‑1)余热能吸收绕管至第三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二余热能吸收绕管、第一余热能吸收绕管连通第二出水管,第二进水管的进水管口和第二出水管的出水管口均穿过环绕烟气余热能吸收室的炉壁而外露在炉腔之外。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福克油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疆福克油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20628394.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