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折叠移动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1281.1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3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安;丁万;韩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折叠移动机器人。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长转轴(1、6、11),驱动杆(2、7、12),固定转轴(3、8、13),下U型件(4、9、14),十字轴(5、10、15)和可折叠平台(A、B)。三根驱动杆末端与可折叠平台(B)分别由转轴连接成转动副并由卡簧轴向固定,首端由固定转轴和虎克铰连接配合与可折叠平台(A)构成球副连接。可折叠平台(A、B)各为单自由度缩放机构,通过控制可折叠平台上的驱动电机及配合驱动杆的伸缩,机器人能够呈现不同的外观构型用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本发明结构精妙,成本低廉,易于加工制造。可以用于星球探测、军事侦察、不同直径和直弯管道检测或除障碍及水下仿生机器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折叠 移动 机器人 | ||
【主权项】:
一种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可折叠移动机器人包括第一长转轴(1)、第二长转轴(6)、第三长转轴(11),第一驱动杆(2)、第二驱动杆(7)、第三驱动杆(12),第一固定转轴(3)、第二固定转轴(8)、第三固定转轴(13),第一下U型件(4)、第二下U型件(9)、第三下U型件(14),第一十字轴(5)、第二十字轴(10)、第三十字轴(15)和可折叠平台A、可折叠平台B;所述的可折叠平台A包括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8)、第三连杆(19)、第四连杆(21)、第五连杆(23)、第六连杆(25),第一上U型件(17)、第二上U型件(20)、第三上U型件(24)、长轴电机(22)、第一垫片(42)、第二垫片(43)、第三垫片(44);所述的第一连杆(16)上包括末端通孔(16a)、阶梯孔(16b)、末端配合平面(16c)、首端配合平面(16d)、首端通孔(16e)末端通孔(16a)、首端通孔(16e)用以安装螺栓,末端通孔(16a)的轴线与首端通孔(16e)的轴线成顺时针120°扭角;阶梯孔(16b)用以安装阶梯转轴;所述的第二连杆(18)上包括末端通孔(18a)、末端配合平面(18b)、首端配合平面(18c)、阶梯孔(18d)、首端通孔(18e);末端通孔(18a)的轴线与首端通孔(18e)的轴线成逆时针120°扭角; 所述的第三连杆(19)与第一连杆(16)为结构尺寸以及杆件上的特征相同的杆;所述的第四连杆(21)上包括末端通孔(21a)、末端配合平面(21b)、首端配合平面(21c)、阶梯孔(21d)、电机孔(21e)、首端通孔(21f);末端通孔(21a)的轴线与首端通孔(21f)的轴线成逆时针120°扭角;电机孔(21e)用以固定电机机身;所述的第五连杆(23)上包括末端电机轴顶丝孔(23a)、末端通孔(23b)、阶梯孔(23c)、末端配合平面(23d)、首端配合平面(23e)、首电机轴顶丝孔(23f)、首端通孔(23g);电机轴顶丝孔(23a)、(23f)用以安装顶丝对电机轴与连接连杆进行周向定位,末端通孔(23b)的轴线与首端通孔(23g)的轴线成顺时针120°扭角;所述的第六连杆(25)上包括电机机身固定阶梯孔(25a)、末端通孔(25b)、末端配合平面(25c)、首端配合平面(25d)、阶梯孔(25e)、首端通孔(21f);末端通孔(25b)的轴线与首端通孔(25f)的轴线成逆时针120°;其中,位于上端的第一连杆(16)的首端通孔(16e)、位于下端的第二连杆(18)的末端通孔(18a),将第一上U型件(17)的圆柱端依次以穿过第二连杆(18)、第一连杆(16)的顺序构成转动副,并同时使第一连杆(16)的首端配合平面(16d)与第二连杆(18)的末端配合平面(18b)贴合,且在第一上U型件(17)圆柱端上的两个卡簧槽安装卡簧进行轴向定位;第三连杆(19)与第四连杆(21)和第二上U型件(20)的上下连接与转动固定方式,第五连杆(23)与第六连杆(25)和第三上U型件(24)的上下连接与转动固定方式完全相同于第一连杆(16)与第二连杆(18)和第一上U型件(17)的上下连接与转动固定方式;位于下端的第二连杆(18)的首端配合面(18c)与位于上端的第三连杆(19)的末端配合面分别贴合在夹于第二连杆(18)与第三连杆(19)之间的第二垫片(43)的两面上,且保证第二连杆(18)的首端通孔(18e)、第三连杆(19)的末端通孔及第二垫片(43)的内通孔同轴;第六连杆(25)、第一连杆(16)与第一垫片(42)的配合、连接及安装方式与第二连杆(18)、第三连杆(19)与第二垫片(43)相同;位于上端的第四连杆(21)的首端配合面(21c)与位于下端的第五连杆(23)的末端配合面(23d)分别与夹于两杆之间的第三垫片(44)的两端面贴合连接,并保证第四连杆(21)的首端通孔(21f)、第五连杆(23)的末端通孔(23b)同轴,长轴电机(22)输 出转轴以依次穿过第四连杆(21)、第五连杆(23)的顺序插入第四连杆(21)与第五连杆(23)的同轴通孔中,长轴电机(22)的机身固定孔(22a)与第四连杆(21)上的电机机身固定阶梯孔(21e)通过螺钉固定,电机输出转轴与第五连杆(23)由安装于第五连杆(23)末端电机轴顶丝孔(23f)中的顶丝进行周向固定,并通过在电机轴端卡簧槽安装卡簧进行轴向固定;所述的可折叠平台B由第一四边形滑块机构(B1),第二四边形滑块机构(B2),第三四边形滑块机构(B3),以及一个短轴电机(36)构造而成;第一四边形滑块机构(B1)上设有第二连杆(18)、第三连杆(19)以及第一短转轴(28);第二四边形滑块机构(B2)上设有第四连杆(21)、第五连杆(23)以及第二短转轴(33);第三四边形滑块机构(B3)上设有第一连杆(16)、第六连杆(25)以及第三短转轴(39);第一四边形滑块机构(B1)的第三连杆(19)与第二四边形滑块机构(B2)的第四连杆(2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四边形滑块机构(B2)的第五连杆(23)与第三四边形滑块机构(B3)的第六连杆(25)由安装在第六连杆(25)上的短轴电机(36)构成转动驱动;第三四边形滑块机构(B3)的第一连杆(16)与第一四边形滑块机构(B1)的第二连杆(18)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的可折叠平台A与可折叠平台B的连接方式如下:第一驱动杆(2)的末端孔(2a)与可折叠平台B上第三四边形滑块机构(B3)的第三短转轴(39)上的径向通孔通过第一长转轴(1)连接,并由第一长转轴(1)上的四个卡簧槽通过安装卡簧进行轴向定位;所述的第一驱动杆(2)的首端作为输出端直接插入第一固定转轴(3)固定端(3a)的沉孔中,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转轴(3)的转轴端(3b)与第一下U型件(4)的圆柱端(4a)轴向通孔配合成转动副;第一下U型件(4)的U型端设有两通孔分别与第一十字轴(5)的第一十字轴长轴(5a)两端配合构成转动副,并通过第一十字轴长轴(5a)上的卡簧槽通过安装卡簧进行轴向定位;可折叠平台A上的第一上U型件(17)的U型端设有两通孔分别与第一十字轴(5)的第一十字轴短轴(5b)两端配合构成转动副,并通过第一十字轴短轴(5b)上的卡簧槽通过安装卡簧进行轴向定位;第二驱动杆(7)、第三驱动杆(12)分别与可折叠平台B上第一四边形滑块机构(B1)的第一短转轴(28)、第二四边形滑块机构(B2)的第二短转轴(33)的连接方式和轴向定位与第一驱动杆(2)与可折叠平台B上第三四边形滑块机构(B3)的第三短转轴(39)的连接方式和轴向定位相同;第二上U型件(20)、第三上U型件(24)分别与第二十字轴(10)、第三十字轴(15)的连接方式和轴向定位与第一上U型件(17)和第一十字轴(5)连接方式和轴向定位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21281.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温抗氧化储热铝合金
- 下一篇:一种快速折叠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