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壳聚糖CO2响应性、温度响应性稳定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39828.0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2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袁伟忠;邹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51/00 | 分类号: | C08F251/00;C08F220/54;C08F220/34;C08F2/38;A61K47/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壳聚糖CO2响应性、温度响应性稳定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在惰性气体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利用壳聚糖主链中的羟基或氨基与端羧基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链转移剂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大分子链转移剂,在偶氮二异丁腈的引发下,对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N,N-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单体进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得到壳聚糖为主链,具有CO2响应性和温度响应性的接枝共聚物,将其溶于水中即形成稳定的CO2响应性、温度响应性纳米胶束。本发明的壳聚糖CO2响应性、温度响应性稳定纳米胶束,同时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CO2响应性和温度响应性,在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生物智能开关、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原料可工业化生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糖 co sub 响应 温度 稳定 纳米 胶束 制备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壳聚糖CO2响应性、温度响应性稳定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将壳聚糖加入反应釜内,并分散溶解在溶剂A中,然后加入壳聚糖主链上端羟基或氨基摩尔数1~10倍量的脱水剂B;(2)将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链转移剂C溶解在溶剂A中,得到A溶液,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链转移剂C加入的物质的量为壳聚糖主链上端羟基及氨基物质的量的1~5倍;(3)在0~30℃下将步骤(2)得到的含有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链转移剂C的A溶液滴加到步骤(1)所得产物的反应釜中,滴加时间为10~70分钟,滴加结束后,在10~40℃温度下,反应10~72小时,所得产物经抽滤,浓缩,沉淀,并真空干燥后,得到以壳聚糖为主链的RAFT大分子链转移剂;(4)将所得到的RAFT大分子链转移剂溶于溶剂D中,加入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单体N,N‑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单体的具体加入量按所设计的分子量及其性能确定,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体系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反应,反应温度为20~100℃,反应2~30小时,并经沉淀、真空干燥,即得到所需产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3982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输入设备上的伪信号检测和补偿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输入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