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2559.3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水;李裕元;肖润林;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1012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河浜湿地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其步骤:A、选取以种养业为污染物来源且水流平缓的河浜源头为污染治理区。B、河浜污染治理区内设置栅栏,将污染物集中输入的区域设为基质消纳区,将河道其它部位设为水生植物消纳区;栅栏的材质为竹木或者混凝土。C、在基质消纳区投放稻草,投放量20-25kg/m2;在水生植物消纳区种植绿狐尾藻,郁闭度达到20-30%。D、河浜湿地系统的管理:运行4-5个月以后为基质消纳区补充稻草15-20kg/m2;每间隔1-2个月收获一次绿狐尾藻;及时维修损毁的栅栏。本发明的建设和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容易被村镇等基层部门所接受,对河浜污水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有极好的处理效果,在中国亚热带平原河网区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原 河网 区面源 污染 治理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其步骤是:A、确定河浜污染治理区:在亚热带平原河网区选择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污染物来源的河浜区域,符合以下条件:为河浜的源头部位,河道长度≤500m,宽度≤25m,水流平缓,水深150‑250cm;B、构建多级栅栏:在河浜污染治理区内设置稻草基质消纳区和绿狐尾藻水生植物消纳区,以降解污水COD和吸纳水体内的氮磷,在不同区域之间设置栅栏以保持稻草基质和水生植物具有相对稳定的水文环境,栅栏在河浜内的空间布局、规格及数量根据河浜水体以及污染物输入点确定,包括:1)栅栏的空间布局:在每一个污染物输入点设置一道栅栏,栅栏以上为稻草基质消纳区;在主河道上每间隔50‑60m设置一道栅栏,栅栏之间为绿狐尾藻水生植物消纳区;2)栅栏的设计:在河浜内设置栅栏,河道先设置4-6根木桩,打入河底30‑40cm加以固定,然后在木桩上、下各固定一根横梁,上下横梁之间扎上木条或竹片,栅栏空隙宽度20‑25cm,栅栏高度与河岸齐平,下端比河流最低水位低20-25cm,河道左右两岸的栅栏要从中间断开,预留一个宽200‑250cm的通道;3)栅栏的材质:栅栏各部分的材质是木、竹或者混凝土;所述的多级栅栏为10-15道;C、分区放置稻草和种植绿狐尾藻:在河浜污染治理区内污染物排入口附近污染物浓度:COD>3000mg/L,氨氮>500mgN/L,在栅栏以上的基质消纳区内放置稻草,放置量为20-25kg/m2;在水生植物消纳区种植绿狐尾藻,种苗用量为郁闭水面20‑30%,两种措施在河浜中的空间布局为:基质消纳区位于上游,水生植物消纳区位于河道中间和下游;D、平原河网区河浜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在选定的污水处理区域建10-15级栅栏,并分区放置稻草和绿狐尾藻之后,河浜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计算建成,该系统利用稻草和绿狐尾藻的作用消纳水体污染物,系统运行1个月以后治理区出口水体的COD、氨氮以及总磷的去除效果可达9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312559.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