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9009.X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4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玮;刘梦侠;詹冬梅;吴海一;王翔宇;徐智广;丁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0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1、种菜选择与促熟:选择具有生殖托的健康海黍子种菜夹苗后,待海黍子生殖托上有挂卵时,阴干刺激受精卵放散;2、室内采苗培育:采苗池底放置苗帘和载玻片分别用于采苗和镜检附苗密度,待幼苗生长至合适大小时即可下海培养;3、海上培养和养殖:根据水温高低选择苗帘海上悬挂方式,控制光照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层,使海黍子幼苗的健康生长。本发明利用海黍子有性繁殖特点,通过种菜促熟、室内采苗培育、海上养殖等技术方法,从而实现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黍子 苗种 人工 繁育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下步骤进行:(1)、种菜选择与促熟:当海区温度在11‑13℃时开始收集海黍子种菜,种菜选择生殖托发育良好,藻体健壮的海藻,将筛选出的海黍子种菜用海水冲洗干净后,用苗绳进行夹苗,夹苗时5‑7株种菜聚为1簇,各簇间距设置,夹苗后苗绳捆绑于室内育苗池内浮架上进行种菜促熟培养,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lx,水温控制在12‑15 ℃,盐度不低于25‰,每天流水培养3‑4小时,育苗池培育约10‑30天,可获得挂卵的海黍子成熟种菜;(2)、采苗:选取海黍子成熟种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阴凉处阴干刺激25‑35分钟,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0mm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预先铺好苗帘用于采苗,同时放入3‑5个载玻片,用于镜检附苗密度,每4‑8小时搅动采苗池中种菜一次,种菜放散24‑48小时后,开始镜检载玻片,当载玻片上海黍子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个/cm2时,将种菜取出采苗池,弃置,若镜检密度偏低应在池中补充种菜,直至达到上述密度,采苗过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lx,水温不高于19 ℃,盐度不低于25‰;(3)、采苗池暂养:采苗后的苗帘在采苗池中静水继续培养2‑3天,待种菜放散的海黍子受精卵牢固附着在苗帘上后,采苗池即需换水继续培养,采苗池换水频率为3‑4天/次,苗帘每天人工左右抖动2‑3次,防止污物杂藻附着,每3天镜检观察海黍子幼苗发育情况一次,当幼苗平均长度大于1mm时,苗帘即可移送海上继续培养;(4)、海上养殖:当海水水温在19℃以下,水下表层光照不足20000lx时,苗帘可采取水平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两端分别系绳固定在海上养殖区两条平行的浮绠上,苗帘水平浸没于海面下,苗帘上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上,若光照过强,可适当降低水平挂养水层,每2‑3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海水水温至19—20℃时,改为垂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从两条浮绠上取下,苗帘对折后将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外,苗帘的一端固定在浮绠上,另一端系绳捆绑坠物使苗帘垂于海平面下,调整垂挂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lx,垂挂苗帘每3‑5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水温上升至22℃以上时,海黍子生长缓慢,应加深水层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 lx,并应适当增加冲刷频度,放止敌害生物侵袭苗帘,若水温降低至19℃以下,可将垂挂改为平挂继续养殖;海上养殖3‑4个月后,即可获得40‑60m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帘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态修复,或将海黍子幼苗继续在海上养殖至成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未经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429009.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