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电场频域等效模型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8333.7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7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金宇清;鞠平;吴峰;凌峰;黄俊辉;王海潜;潘学萍;谢珍建;谈健;王哲;周洪伟;乔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场频域等效模型的构建方法,以风电场空间中某一点上的风速为输入量、以风电场总有功功率输出为输出量,建立风电场的整体频域等效模型,该模型分为“正风速通道”和“负风速通道”两部分,“正风速通道”表征计及时滞、尾流、塔影、风切变空间影响因素后风电场的能量转换关系,“负风速通道”代表了风电场内各台风电机组桨距角控制器对过剩风功率的总体削减作用。本方法规避了在时域中准确建立风电场时滞、尾流、塔影、风切变等空间影响因素模型的困难,而在由实测数据获得的等效模型中以频谱的形式准确计及各种空间影响因素和各台风电机组桨距角控制器对风电场能量转换作用的影响。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场频 等效 模型 构建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计及多种空间影响因素的风电场频域等效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代表风电场“风-电”能量转换作用和尾流、塔影、风切变、时滞四种空间因素影响的风电场“正风速通道”频域模型,建立过程如下:1.1在一次风速波动低于风电机组额定风速vN的情况下,取首风速v0(t)的三次方
作为“正风速通道”频域模型的输入;以实测风电场总的有功功率输出PeΣ(t)作为“正风速通道”频域模型的输出;1.2求取“正风速通道”的频谱H(ω),计算公式如下:H ( ω ) = F [ P eΣ ( t ) ] / F [ n 2 ρπ R 2 C PMax v 0 3 ( t ) ] ]]> 式中,F[·]表示傅里叶变换,ρ为空气密度,R为风轮半径,n为风电场内风电机组的数量,CPMax为风力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系数最大值;步骤2:建立代表风电场内各机组桨距角控制器总体作用的“负风速通道”频域模型,建立过程如下:2.1在另一次风速波动超过额定风速vN的情况下,按下式求取v0(t)对应的“负风速”v0-(t):v 0 - ( t ) = 0 , v 0 ( t ) ≤ v N v N 3 - v 0 3 ( t ) 3 , v 0 ( t ) > v N ; ]]> 2.2基于v0(t)和前述H(ω)按下式求得不考虑桨距角控制器作用的风电场输出“正功率”P+(t),计算公式如下:P + ( t ) = F - 1 ( F [ n 2 ρπ R 2 C PMax v 0 3 ( t ) ] H ( ω ) ) ]]> 式中,F-1[·]表示傅里叶逆变换;2.3将风电场总功率输出PeΣ(t)与P+(t)相减得到代表桨距角控制器对过剩风能削减作用的“负功率”P-(t);2.4以负风速v0-(t)的三次方
为输入,以步骤2.3所得P-(t)为输出,求取风电场“负风速通道”的频谱H-(ω),计算公式如下:H - ( ω ) = F [ P - ( t ) ] / F [ n 2 ρπ R 2 C PMax v 0 - 3 ( t ) ] ; ]]> 以及步骤3:上述“正风速通道”的频谱H(ω)和“负风速通道”的频谱H-(ω),共同组成风电场的完整频域模型,其中“正风速通道”表征风电场内尾流、塔影、风切变、时滞四种空间影响因素,“负风速通道”表征所有风电机组桨距角控制器的总体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河海大学;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528333.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