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共振频率的手掌电阻抗频谱测量仪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567949.5 申请日: 2013-11-13
公开(公告)号: CN103622692A 公开(公告)日: 2014-03-12
发明(设计)人: 厉力华;林兴建;赵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A61B5/053 分类号: A61B5/053
代理公司: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代理人: 杜军
地址: 310018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共振频率的手掌电阻抗频谱测量仪。本发明中的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的输入端与单片机核心模块连接,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的输出端与V/I转换模块输入端连接,V/I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感匹配模块输入端、峰峰值检测模块的一个输入端连接,电感匹配模块输出端与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连接,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连接手掌组织的输入端。峰峰值检测模块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到手掌组织的输出端,峰峰值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到单片机核心模块。单片机机核心模块通过I/O口与PC机输入端连接完成数据传输。本发明装置简单,成本低廉,对人体无害,无特殊工作环境要求,检查方便。
搜索关键词: 基于 共振频率 手掌 阻抗 频谱 测量仪
【主权项】:
基于共振频率的手掌电阻抗频谱测量仪,包括单片机核心模块,电源模块,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电压/电流转换模块,峰峰值检测模块,电感匹配电路模块,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电路模块和PC机,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的输入端与单片机核心模块连接,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的输出端与V/I转换模块输入端连接,V/I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感匹配模块输入端、峰峰值检测模块的一个输入端连接,电感匹配模块输出端与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连接,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连接手掌组织的输入端;峰峰值检测模块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到手掌组织的输出端,峰值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到单片机核心模块;单片机机核心模块通过I/O口与PC机输入端连接完成数据传输;所述电源模块为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V/I转换模块、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峰峰值检测模块和单片机核心模块供电,其特征在于:单片机核心模块包括单片机芯片IC0、第十芯片IC10、第二晶振X2、第三晶振X3、第十电感L10、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三十八电容C38、第三十九电容C39;单片机芯片IC0共64个管脚,单片机芯片IC0的1管脚与+5V电源相连接;单片机芯片IC0的3管脚与第三十二电容C32的一端、第二晶振X2的一端相连;第三十二电容C3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晶振X2的另一端与单片机芯片IC0的4管脚、第三十三电容C33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十三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芯片IC0的5管脚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三晶振X3的一端、第三十四电容的一端相连;单片机芯片IC0的6管脚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第三晶振X3的另一端、第三十五电容C35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四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十五电容C35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芯片IC0的第11管脚接地;单片机芯片IC0的13管脚与第三十七电容C37的一端、第三十六电容C36的正端、第十电感L10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六电容C36的负端接地,第三十七电容C37的另一端接地,第十电感L10的另一端与第十芯片IC10的3管脚、第三十九电容C39的正端相连;第三十九电容C39的负端接地;第十芯片IC10的1管脚与+5V电源、第三十八电容C38的正端相连;第三十八电容的负端接地,第十芯片IC10的2管脚接地;单片机芯片IC0的20管脚、36管脚、26管脚、42管脚、27管脚分别与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的5个输出端W1、W2、W3、W4、W5相连接;单片机芯片IC0的52管脚、5管脚、53管脚、6管脚、60管脚、13管脚、19管脚、35管脚分别与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第四芯片IC4的4管脚、3管脚、2管脚、1管脚、28管脚、27管脚、26管脚、25管脚相连接;单片机芯片IC0的43管脚与峰峰值检测模块第七芯片IC7、第八芯片IC8的1管脚和14管脚相连;单片机芯片IC0的16管脚、24管脚、32管脚、49管脚、50管脚、51管脚、54管脚、57管脚接地;所述的单片机芯片IC0选用的型号为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低功耗处理器STM32F103RBT6,3.3V电源稳压芯片IC10选用的型号为AME1117;电源模块包括第一芯片IC1、第二芯片IC2、第三芯片IC3、第一可变电阻R1、第一电感L1、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一芯片IC1的1管脚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正极相连,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接地;第一芯片IC1的2管脚与第二芯片IC2的1管脚相连;第一芯片IC1的3管脚与第五电容的正极、第七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五电容C5的负极接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芯片IC2的2管脚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容的正极接地;第二芯片IC2的3管脚与第六电容C6的负极、第八电容C8的一端相连,第六电容C6的正极接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三芯片IC3的1管脚与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相连,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与第三芯片IC3的8管脚、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的正极、第一可变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容C13的负极接地,第一可变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三芯片IC3的4管脚相连,第一可变电阻R1的可调电阻端接地;第三芯片IC3的7管脚与第九电容C9的一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相连,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第三芯片IC3的6管脚接地,2管脚、3管脚、5管脚均悬空;所述的第一芯片IC1的型号为LM7812,第二芯片IC2的型号为LM7912,第三芯片IC3的型号为TPS5450;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包括第四芯片IC4、第一晶振X1、第二可变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四芯片IC4的1管脚、2管脚、3管脚、4管脚、25管脚、26管脚、27管脚、28管脚依次与单片机的8个I/O口:C1、C2、C3、C4、C5、C6、C7、C8相连接;第5管脚接地,第6管脚接+5V电源,第7管脚接单片机的W_CLK管脚,第8管脚接单片机的FQ_UD管脚;第9管脚连接第一晶振X1的3管脚,第一晶振X1的1管脚悬空,第一晶振X1的2管脚接地,第一晶振的4管脚连接+5V电源;第四芯片IC4的10管脚接地,11管脚接+5V,12管脚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芯片IC4的13管脚、14管脚悬空,第15管脚连接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第二可变电阻R2的可调电阻端,第14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可变电阻R2的一端接地,第二可变电阻的另一端接+5V电源;第四芯片IC4的24管脚接地,23管脚接+5V电源,22管脚连接单片机的RESET管脚,21管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三电感L3的一端相连,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与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四电感L4的一端相连,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感L4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一电容C21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16管脚、SIA相连,第二十一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第17管脚、20管脚悬空,第19管脚接地,第18管脚接+5V电源;所述的第四芯片IC4的型号为AD公司生产DDS芯片AD9850;V/I转换模块包括第五芯片IC5、第六芯片IC6、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五芯片IC5的1管脚与第二十二电容C22的一端、扫频正弦信号发生器模块的输出SIA相连;第二十二电容C22的另一端与第五芯片IC5的4管脚、第六芯片IC6的6管脚、7管脚、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六芯片IC6的3管脚、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四电容C2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芯片IC5的2管脚接‑12V电源,3管脚悬空;第五芯片IC5的5管脚与6管脚、第九电阻R9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六芯片IC6的5管脚、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输出Iout;第五芯片IC5的7管脚与+12V电源相连接;第五芯片IC5的8管脚与第六芯片IC6的1管脚、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另一端与第六芯片IC6的2管脚、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第六芯片IC6的4管脚与‑12V电源相连,第8管脚与+12V电源相连;所述的第五芯片IC5的型号为AD公司生产的高速仪表放大器芯片AD8130,第六芯片IC6的型号为AD公司生产Fast FET放大器AD8066;电感匹配模块包括Lin接口、Lout接口、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第七电感L7、第八电感L8、第九电感L9;Lin接口的1、2、3、4、5管脚分别连接第九电感L9一端、第八电感L8的一端、第七电感L7的一端、第六电感L6一端、第五电感L5一端,第五电感L5的另一端、第六电感L6的另一端、第七电感L7的另一端、第八电感L8的另一端、第九电感L9的另一端分别与Lout接口的1、2、3、4、5管脚相连接;峰峰值检测模块包括第七芯片IC7、第八芯片IC8、第九芯片IC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七芯片IC7的1管脚与14管脚、第八芯片IC8的1管脚、第八芯片IC8的14管脚相连;第7芯片IC7的2管脚与+15V电源、第八芯片的2管脚、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第七芯片IC7的3管脚与5管脚、9管脚、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九芯片IC9的3管脚、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八芯片IC8的3管脚、9管脚、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八芯片IC8的5管脚、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七芯片IC7的6管脚相连;第七芯片IC7的4管脚与第二十七电容C27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七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第七芯片IC7的7管脚与‑15V电源、第八芯片IC8的7管脚、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九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第七芯片IC7的8管脚与13管脚接模拟地,第10、11、12管脚悬空;第八芯片IC8的4管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接地;第八芯片IC8的6管脚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第八芯片IC8的8管脚、13管脚接地,第10、11、12管脚悬空;第九芯片IC9的1、5、8管脚悬空,2管脚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OUT插口、第九芯片的6管脚相连;第九芯片的4管脚与‑15V电源、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相连,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第九芯片IC9的7管脚与+15V电源、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相连,第三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第七芯片IC7和第八芯片IC8的型号均为AD公司生产的单片峰值探测器PKD01,第九芯片IC9的型号为AD公司生产的精密运算放大器OP27;继电器控制测量电极切换模块包含第一继电器S1、第二继电器S2、第三继电器S3、第四继电器S4、第五继电器S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级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第五肖特基二极管D5、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Control接口、Signal Input接口、Signal Output接口;第一继电器S1的1管脚、4管脚悬空;第一继电器的2管脚与+5V电源、第三十二电容C32的一端、第三十三电容C33的一端、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第三十二电容C3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十三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继电器S1的5管脚、第一三极管Q1的3管脚相连,第一三极管的2管脚与Control接口的5管脚相连,第一三极管的1管脚接地;第一继电器S1的三管脚与Signal Input接口的1管脚相连,第一继电器S1的6管脚与Signal Output接口的1管脚相连;第二继电器S2的1管脚、4管脚悬空;第二继电器S2的2管脚与+5V电源、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继电器S2的5管脚、第二三极管Q2的3管脚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2管脚与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相连,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Control接口的4管脚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1管脚接地;第二继电器S2的3管脚与Signal Input接口的2管脚相连,第二继电器S2的6管脚与Signal Output接口的2管脚相连;第三继电器S3的1管脚、4管脚悬空;第三继电器S3的2管脚与+5V电源、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三继电器S3的5管脚、第三三极管Q3的3管脚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2管脚与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与Control接口的3管脚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1管脚接地;第三继电器S3的3管脚与Signal Input接口的3管脚相连,第三继电器S3的6管脚与Signal Output接口的3管脚相连;第四继电器S4的1管脚、4管脚悬空;第四继电器S4的2管脚与+5V电源、第五肖特基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第五肖特基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四继电器S4的5管脚、第四三极管Q4的3管脚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2管脚与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相连,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与Control接口的2管脚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1管脚接地;第四继电器S4的3管脚与Signal Input接口的4管脚相连,第四继电器S4的6管脚与Signal Output接口的4管脚相连;第五继电器S5的1管脚、4管脚悬空;第五继电器S5的2管脚与+5V电源、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五继电器S5的5管脚、第五三极管Q5的3管脚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2管脚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Control接口的1管脚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1管脚接地;第五继电器S5的3管脚与Signal Input接口的5管脚相连,第五继电器S5的6管脚与Signal Output接口的5管脚相连;Signal Output接口与5个测量电极W1、W2、W3、W4、W5相连;所述的继电器S1、S2、S3、S4、S5的型号为HK4100f –DC5V‑SHG。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567949.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