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式地下水排渗盲沟及其施工工艺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9393.2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3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梁永辉;苏志鹏;水伟厚;朱建锋;陈国栋;李睿;陈学;张斌;卜崇鹏;王勇华;徐传召;张继文;郑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E02B11/00;E01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程宗德 |
地址: | 2000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管式地下水排渗盲沟,以已有的填埋场地的管式地下水排渗盲沟为基础,优化和改进其结构,在管涵的两侧对称布置左、右石笼墩,在左、右石笼墩之间、管涵的正上方布置柔性卸荷体,柔性卸荷体的顶面与左、右石笼墩的顶面平齐,荷载传递层覆盖在左、右石笼墩和柔性卸荷体的顶面上,该盲沟有在其上部高填土荷载的作用下管涵不会破裂的优点,适于布置在填埋场地下,尤其在高填土场地下,作为填埋场地的地下水排渗结构,保证地下水稳定地从填埋场地排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水 排渗盲沟 及其 施工工艺 应用 | ||
【主权项】:
一种管式地下水排渗盲沟,布置在填埋场地下的基槽(90)内,含粗粒石料(40)、管涵(30)、基础底层(20)和反滤层(10),管涵(30)由一节一节的涵管柔性连接而成,管涵(30)放置在所述的盲沟的延伸路线上的基础底层(20)上,粗粒石料(40)布置在管涵(30)的周围,反滤层(10)包裹在管涵(30)、基础底层(20)和粗粒石料(40)的外面,所述的盲沟的排渗断面为倒置的等腰梯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埋场地是高填方填埋场地,填土层厚度介于15m~130m,所述的盲沟内的粗粒石料(40)中还设有左、右石笼墩(60a、60b)、柔性卸荷体(50)和荷载传递层(70),左石笼墩(60a)的构造与右石笼墩(60b)的构造相同,左石笼墩(60a)或右石笼墩(60b)由石笼网(61)和粗粒石料(40)组成,石笼网(61)是金属丝或者土工格栅编织的网状箱,石笼网(61)内充满压密的粗粒石料(40),左、右石笼墩(60a、60b)的断面形状是正方形或矩形,最大边长为0.4m~2.0m,柔性卸荷体50是三维排水板、软式透水管、EPS板或轮胎碎片,柔性卸荷体(50)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0.2m~2.0m和0.2m~1.0m,荷载传递层(70)是加筋碎石复合垫层、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或金属板,荷载传递层(70)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m~6m和0.45m~2.0m,左、右石笼墩(60a、60b)分别对称地、一个接一个地布列在管涵(30)的两侧,柔性卸荷体(50)布置在位于左、右石笼墩(60a、60b)之间的管涵(30)的正上方,荷载传递层(70)覆盖在左、右石笼墩(60a、60b)和柔性卸荷体(50)的顶面上,粗粒石料(40)填充在左、右石笼墩(60a、60b)、荷载传递层(70)和基础底层(20)与反滤层(10)之间的空间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659393.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