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下的高气压电控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20084.5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5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高频;赵治平;王思伟;陈焕杰;易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F16K31/12;F16K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之壮;仇蕾安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控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下的高气压电控阀。包括壳体、线圈体、铁芯、运动控制套、复位簧、滑阀、气路座和中心杆;所述线圈体包括两个插针、骨架、线圈、外壳、内壳和挡圈;该电控阀与气爆式声源装配后,置于水下一定深度工作。在控制单元的操控下,电控阀内部能产生足够的磁场力,驱使运动控制器带动滑阀做相应的运动,打开内部气路通道,使贮气室内的气体经阀气出口进入气爆式声源,控制工作。当控制单元处于断开状态时,电控阀内部磁场消失,在复位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动滑阀将关闭内部气路。本发明能够在电信号的控制下,同时开起或关闭若干个电控阀,以达到控制若干气爆式次声扫雷具同时放炮之目的。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下 压电 | ||
【主权项】:
一种用于水下的高气压电控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线圈体(3)、铁芯(4)、运动控制套(5)、复位簧(6)、滑阀(7)、气路座(8)和中心杆(14);在所述壳体(1)内圆周面上设有台阶面;所述线圈体(3)包括两个插针(15)、骨架(17)、线圈(18)、外壳(19)、内壳(20)和挡圈(21);在所述骨架(17)的一端开有凹槽,在所述骨架(17)的另一端开有中心孔,所述外壳(19)和内壳(20)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挡圈(21)和骨架(17)定位并在所述外壳(19)、内壳(20)、挡圈(21)和骨架(17)之间形成环形空腔,所述骨架(17)的凹槽通过两个连接孔与所述环形空腔贯通;所述线圈(18)安装在所述环形空腔内并通过两个连接孔伸入骨架(17)的凹槽内,所述两个插针(15)安装在所述骨架(17)的凹槽内并与所述线圈(18)相连;在所述铁芯(4)开有台阶孔,在相对于小孔的外圆面处设有限位台;所述运动控制套(5)为圆套结构,在所述运动控制套(5)的一端设有径向凸沿,所述径向凸沿形成内外圆周面的限位凸台;所述滑阀(7)为圆环结构,在所述滑阀(7)的一端外圆面处设有限位台,所述滑阀(7)的另一端为斜锥面;在所述气路座(8)上开有中心台阶孔作为阀气出口(9),在所述气路座(8)上开有阀气进口(10);所述中心杆(14)由三段连续变直径圆柱段组成,根据直径大小分为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在所述中心杆(14)的第一圆柱段端部开有中心沉孔,在所述中心杆(14)第一圆柱段的径向开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中心沉孔相贯通;其连接关系在于:所述壳体(1)和气路座(8)螺接;所述线圈体(3)通过其外壳(19)和挡圈(21)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大台阶孔处并使所述挡圈(21)通过所述气路座(8)紧固,所述线圈体(3)的骨架(17)与所述壳体(1)的台阶面接触,所述线圈体(3)的两个插针(15)的伸出部分位于壳体(1)的小台阶孔处;所述运动控制套(5)套在所述线圈体(3)的内壳(20),所述运动控制套(5)的外限位台与所述内壳(20)的端面之间安装复位簧(6),所述铁芯(4)和滑阀(7)固定套在所述运动控制套(5)内,所述铁芯(4)的限位台搭接在所述运动控制套(5)的另一端端面上并使所述铁芯(4)与所述线圈体(3)的骨架(17)之间形成间隙配合,所述滑阀(7)的限位台与所述运动控制套(5)内限位台内侧形成间隙配合,所述中心杆(14)的第三圆柱段依次穿过所述滑阀(7)和铁芯(4)的台阶孔并伸入线圈体(3)的骨架(17)的中心孔内,所述中心杆(14)的第三圆柱段端部与所述骨架(17)的中心孔孔底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中心杆(14)的第一圆柱段插入在所述气路座(8)的阀气出口(9)内,所述中心杆(14)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之间的台阶面搭接在所述铁芯(4)大孔端面上,所述中心杆(14)的径向通孔由所述滑阀(7)遮盖,所述滑阀(7)的斜锥面抵触在所述气路座(8)上,在所述气路座(8)、线圈体(3)的挡圈(21)、运动控制套(5)和滑阀(7)之间形成贮气室(1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020084.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