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测风塔测风数据的风电场弃风电量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9912.0 | 申请日: | 2014-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8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胜;冯双磊;王勃;赵艳青;刘纯;姜文玲;车建峰;卢静;张菲;靳双龙;胡菊;王铮;杨红英;马振强;王东升;马锁明;崔正湃;孙荣富;王若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电普瑞张北风电研究检测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测风塔测风数据的风电场弃风电量确定方法,该方法以测风塔测风数据为基础,考虑地形、地貌及风电机组尾流等影响,计算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的风速,再根据功率曲线获得风电机组理论功率,对风电场所有风电机组的理论功率求和得到风电场理论功率,最后将风电场理论功率和实际功率分别对时间积分,得到理论电量和实际电量,两者相减得到风电场弃风电量,实现对风电场弃风电量的精确计算。该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种风电场,成功解决了样板机法计算弃风电量精确度不高的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测风塔测风 数据 电场 电量 确定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测风塔测风数据的风电场弃风电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确定测风数据在地形、地貌和风机尾流影响下的变化;(2)确定风电机组的理论功率;(3)确定风电场理论功率;(4)从能量管理系统中获得风电场实际功率;(5)确定风电场弃风电量;所述步骤(1)包括:①确定地形对风速的影响:地形扰动下的受扰边界层包括内层、外层和中间层;②确定地貌对风速的影响;③确定风电机组尾流对风速的影响;所述①中,风电机组边界层外层风速的扰动的求解包括:边界层外层在地形扰动下的流场变化按照势流理论求解,将地形变化看作对未受扰流场的小扰动,由势流理论得:u'=▽χ 1);其中:u'为变化地形对未受扰流场的扰动;χ(r,φ,z)为柱坐标下的势函数,▽为哈密顿算子;r、φ、z分别表示柱坐标系中的三个坐标变量;以风电机组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则边界层外层在地形扰动下的流场变化转换为求解以下定解问题:其中:u0为上风向未受扰水平风速矢量;h(r,φ)为地形高度函数;R为研究区域半径,R=10km为10km外的地形变化将不再影响风电机组位置处的流场;L为地形扰动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χ(r,φ,z)的通解:χ(r,φ,z)=Σn=0∞Σj=1∞Jn(αjr)(Anjcosnφ+Bnjsinnφ)sinhαj(LJ-z)---3);]]>式中,Jn(αjr)为n阶贝塞尔函数;由边界条件和贝塞尔函数的正交性以及表达式1)得:u→WT′=12RΣj=1∞sinh[cj1R(Lj-z)]cj1[(A1j+B1j)er+(B1j-A1j)eφ]---4);]]>其中:为地形变化对风电机组位置处边界层外层流场的扰动,为一阶贝塞尔函数的第j个零点;er、eφ分别为径向与方位角方向的单位向量;系数A1j、B1j由下式5)确定:A1j+iB1j=-2∫0R∫02πu→0·▿h(r,φ)eiφrJ1(cj1Rr)dφdrπRcosh(1)cj1[J2(cj1)]2---5);]]>其中:▽h(r,φ)包含地形变化信息;根据表达式4)和5),在给定风电机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变化信息后,获得地形变化对风电机组位置边界层外层流场的扰动;所述①中,对风电机组边界层内层风速的扰动求解,包括:边界层内层流场扰动随高度按对数风廓线变化,在边界层内层层顶扰动达到最大并大于势流解,内层流场对于同一高度势流解的修正值为:Δu→j(z)=U0(z)U02(Lj)U02(zj′)▿χj---6);]]>式中,U0(z)为上风向未受扰风矢量在高度z的风速,Lj为地形扰动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尺度,z'j=max(z,lj),其中lj为边界层内层高度,lj<<Lj,lj由下式确定:zoj为对应lj的相对粗糙度,上风向为均一地形时,z0j=z0,上风向为非均一地形时:其中:D=5Lj,xn为第n个粗糙度变化与风电机组的距离;▽为哈密顿算子;所述①包括:边界层中间层的范围为lj≤z≤4lj,边界层中间层流场扰动为:u→mj(z)=kwf[Δu→lj(z)+▿χlj]+(1-kwf)▿χ4lj---7);]]>其中:kwf为加权因子,Δuj(lj)为边界层内层顶势流解修正值;分别为z=lj与z=4lj的势流解;lj为边界层内层高度,lj<<Lj,lj由下式确定:zoj为对应lj的相对粗糙度,上风向为均一地形时,z0j=z0,上风向为非均一地形时:其中:D=5Lj,xn为第n个粗糙度变化与风电机组的距离;所述②包括:流经变化粗糙度的下风向风廓线描述为:u(z)=u′ln(z/z01)ln(0.3h/z01)z≥0.3hu′′+(u′-u′′)ln(z/0.09h)ln(0.3/0.09)0.09h≤z≤0.3hu′′ln(z/z02)ln(0.09h/z02)z≤0.09h---8);]]>其中:z02为风电机组位置的粗糙度,z01为距离风电机组位置最近的上风向粗糙度,u*2、u*1分别为对应z01、z02的摩擦速度,κ=0.4为卡曼常数,u*1为z01对应的摩擦速度,h为边界层内层高度,由下式确定:hz0′(lnhz0;-1)=0.9xz0′---9);]]>其中:z'0=max(z01,z02),x为粗糙度变化位置与风电机组位置的距离;表示研究区域内粗糙度的最大值;粗糙度变化扰动下,摩擦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式:u*n+1u*n=ln(h/z0n)ln(h/z0n+1)---10);]]>式中,z0n、z0n+1分别为上风向粗糙度与距离最近的下风向粗糙度,u*n、u*n+1为对应z0n、z0n+1的摩擦速度;粗糙度变化位置距离风电机组位置越远其影响亦越弱,加入距离权重因子表示距离的作用,得:z0neffe=z0n+1×(z0nz0n+1)wn---11);]]>式中:z0effe为等效粗糙度,为第n个粗糙度的距离权重因子,D=10km,即认为10km外的粗糙度变化将不再对风电机组位置的风廓线产生影响;所述③中,确定风电机组尾流对风速的影响包括:确定风电机组尾流模型;尾流模型被称为Larsen尾流模型,假定下风向不同位置的风速衰减具有相似性,并且风速只发生中等程度的衰减,则通过下式计算下风向L=x处的尾流影响区域半径:Rw=[352p]15[3c12]15[CTAx]13c1=l(CTAx)-13---12);]]>其中:c1为无量纲混合长;l为普朗特混合长,A为风力机扫风面积,CT为风电机组推力系数;Larsen尾流模型最终的风速衰减表达式为:DU=-UWT9(CTAx-2)13[Rw32(3c12CTAx)-12-(352π310(3c12)15)]2---13);]]>式中:UWT为风电机组轮毂高度的平均风速;Rw由式12)确定;所述步骤(2)中,根据功率曲线,得到风电机组理论功率;功率曲线由风机制造商提供;所述步骤(3)中,对风电场所有风电机组理论功率求和得到风电场理论功率;所述步骤(5)中,将风电场理论功率和风电场实际功率分别对时间积分,得到风电场理论电量和风电场实际电量,两者相减得到风电场弃风电量;利用分段二次插值法求出设定时段内各风电机组理论功率,对时间积分得到风电场理论电量:其中PT为风电场理论功率,t0、t1分别为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风电场理论电量和风电场实际电量相减得到风电场弃风电量,表达式如下:Ec=ET‑EM;其中:Ec为风电场弃风电量;ET为风电场理论电量;EM为风电场实际电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电普瑞张北风电研究检测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电普瑞张北风电研究检测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399912.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平衡消谐无功补偿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高速运算放大器及其运作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