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39738.8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8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辉;卢双舫;李进步;李晓光;单俊峰;胡英杰;薛海涛;王民;肖佃师;田善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在抽提-热解实验的基础上对热解参数S2进行校正,消除残留油对S2的影响,并且确定校正系数,对油田已有资料中的S2进行校正;同时,对胶质和沥青质进行热解实验,获得胶质和沥青质的产烃率,结合组分动力学模型对源岩剩余裂解潜力进行评价,再次结合组分动力学模型实现对源岩原始裂解潜力S20的恢复。本发明方法可对三个类型的有机质进行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在任意成熟度下均可以恢复至原始状态,其中,干酪根初次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越高,本发明提供的恢复结果提高幅度越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烃源岩 原始 裂解 潜力 恢复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下述1)或2)的方式得到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1)将烃源岩进行氯仿抽提后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即得到S2’;2)将烃源岩的表观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根据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即得到S2’;(2)将氯仿抽提得到的抽提产物进行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将所述胶质和所述沥青质分别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分别得到胶质产烃率和沥青质产烃率,分别标记为q2(胶质成烃)和q2(沥青质成烃),单位均为mg/g;(3)根据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产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化学动力学模型和Easy Ro模型,得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累积转化率,标记为F1(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胶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沥青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液态烃的累积转化率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气态烃的累积转化率;(4)F1(i)与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相结合,即得到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的比例关系式,如式(1)所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f(Ro) 式(1)式(1)中,S2(干酪根成胶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胶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沥青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沥青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液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气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气态烃的剩余潜力;式(1)中,f(Ro)表示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比例关系;根据式(1)与式(2),即得到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的值;S2'=S2(干酪根成胶质)×q(胶质成烃)+S2(干酪根成沥青质)×q(沥青质成烃)+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 式(2)(5)根据F1(i)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比例,得到烃源岩中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各油气组分产量占原始潜力的比例,即为各油气组分总转化率,标记为F1(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根据式(3),即得到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标记为S原始裂解潜力,单位为mg/g;式(3)中,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439738.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翻转式模拟堆浸的试验装置
- 下一篇:生态用地空气负氧离子的在线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