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外循环耦合的煤基化学链燃烧分离二氧化碳的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480616.3 申请日: 2014-09-19
公开(公告)号: CN104197323B 公开(公告)日: 2017-02-15
发明(设计)人: 肖睿;张帅;沈德魁;张会岩;曾德望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南大学
主分类号: F23C10/26 分类号: F23C10/26
代理公司: 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32250 代理人: 王斌
地址: 210096***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外循环耦合的煤基化学链燃烧分离二氧化碳的装置,包括燃料反应器组件、待生返料组件、再生返料组件和空气反应器,燃料反应器组件包括混合室、提升管、沉降室、气固分离器、卷吸孔、排渣管和螺旋给料器,待生返料组件包括待生返料斜管和连接在待生返料斜管中的待生返料阀,再生返料组件包括再生返料斜管和连接在再生返料斜管中的再生返料阀,待生返料斜管的一端与沉降室相连,待生返料斜管的另一端与空气反应器的上部相连,空气反应器的下部与再生返料斜管的一端相连,再生返料斜管的另一端与混合室相连。该装置大大提高了煤的燃烧效率和二氧化碳捕集率,实现了煤灰与载氧体的高效分离,且结构紧凑、易于实现大型化。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内外 循环 耦合 化学 燃烧 分离 二氧化碳 装置
【主权项】:
一种内外循环耦合的煤基化学链燃烧分离二氧化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燃料反应器组件、待生返料组件、再生返料组件和空气反应器(12);所述的燃料反应器组件包括混合室(1)、提升管(2)、沉降室(3)、气固分离器(4)、卷吸孔(5)、排渣管(6)和螺旋给料器(7),混合室(1)的侧面与螺旋给料器(7)的出料口相连,混合室(1)的底端与排渣管(6)相连,混合室(1)上端与提升管(2)的底端相连,提升管(2)的顶端与气固分离器(4)相连,沉降室(3)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提升管(2)的外壁上,沉降室(3)位于提升管(2)的上部,沉降室(3)与提升管(2)同轴,提升管(2)的壁面上设有卷吸孔(5),气固分离器(4)和卷吸孔(5)均位于沉降室(3)内;所述的卷吸孔(5)靠近沉降室(3)的底端;所述的卷吸孔(5)以提升管(2)中心轴为中心,呈圆环阵列对称式布置;所述的待生返料组件包括待生返料斜管(8)和连接在待生返料斜管(8)中的待生返料阀(10),所述的再生返料组件包括再生返料斜管(9)和连接在再生返料斜管(9)中的再生返料阀(11),待生返料斜管(8)的一端与沉降室(3)相连,待生返料斜管(8)的另一端与空气反应器(12)的上部相连,空气反应器(12)的下部与再生返料斜管(9)的一端相连,再生返料斜管(9)的另一端与混合室(1)相连;空气反应器(12)的底端与空气反应器排渣管(13)相连;所述的待生返料斜管(8)与空气反应器(12)之间的夹角、再生返料斜管(9)与混合室(1)之间的夹角均为45°~60°;所述的混合室(1)的下端、沉降室(3)的下端以及空气反应器(12)的下端均布置风室和布风板;由提升管(2)、气固分离器(4)、沉降室(3)和卷吸孔(5)形成的载氧体颗粒循环构成了整个装置系统的内循环回路;由混合室(1)、提升管(2)、沉降室(3)、待生返料组件、空气反应器(12)和再生返料组件形成的载氧体颗粒循环构成了整个装置系统的外循环回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480616.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