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菌悬液连续多级自动稀释装置及实时计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33390.9 | 申请日: | 201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6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沈佳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佳特 |
主分类号: | G01N1/38 | 分类号: | G01N1/38;G01N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菌悬液连续多级自动稀释装置及实时计数方法,涉及微生物检验技术领域。它是在密闭腔内设置比浊计、真空度传感器、管线切割件、气路密封件、液路开通件;负压泵通过气路开关与密闭腔连接;空气过滤器通过进气阀与密闭腔连接;微控制器分别与上述电器部件电连接,组成机电一体化装置;设置稀释卡,其进液管插入菌液管置于密闭腔内,比浊计测定菌悬液初始浓度,负压泵抽真空在密闭腔及稀释卡内形成负压,进气,菌悬液自动进入稀释管逐级稀释,建立校正曲线进行实时计数,结果显示于触摸屏,整个工作流程由微控制器全自动控制运行。本发明实现了菌悬液连续自动稀释与实时计数,智能、快速、便捷,适用于食品、药品、卫生系列等微生物检验。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菌悬液 连续 多级 自动 稀释 装置 实时 计数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菌悬液连续多级自动稀释装置及实时计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密闭腔(1)、负压泵(2)、气路开关(3)、空气过滤器(4)、进气阀(5)、比浊计(6)、真空度传感器(7)、管线切割件(8)、气路密封件(9)、液路开通件(10)、稀释卡(11)、菌液管(12)、微控制器(13)、触摸屏(14)以及数据库(15)组成机电一体化装置,全自动控制运行;其结构和连接关系是:密闭腔(1)是该装置的主体结构部分,是一个密闭腔体,设置有密闭门;其内设置比浊计(6)、真空度传感器(7)、管线切割件(8)、气路密封件(9)、液路开通件(10);负压泵(2)连接气路开关(3)通过管道与密闭腔(1)连接;进气阀(5)连接空气过滤器(4)通过管道与密闭腔(1)连接;稀释卡(11)的进液管(11.3)插入菌液管(12),置于密闭腔(1)内;触摸屏(14)位于装置的表面;数据库(15)置入微控制器(13)芯片;微控制器(13)分别与上述电器部件电连接,组成机电一体化装置;其工作流程及实时计数方法是:密闭腔(1)是菌悬液连续自动稀释与实时计数的场所;比浊计(6)测量菌液管(12)内的菌悬液初始浓度;启动负压泵(2),密闭腔(1)内形成负压;同时在稀释卡(11)的各级稀释管(11.1)内形成负压;真空度传感器(7)对真空度进行监测;当达到适当真空度时,关闭气路开关(3),停止抽真空;启动气路密封件(9),熔化气路密封物(11.8) 使其流入气体管路(11.6),待重新凝固后将各级气体管路(11.6)封闭,使各级稀释管(11.1)内均处于负压状态;打开进气阀(5),外部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4)进入密闭腔(1),密闭腔(1)恢复大气压强;启动液路开通件(10),熔化第一级稀释管(11.1)的液路密封物(11.9),开通第一级稀释管(11.1)的液体管路(11.4),在负压作用下菌液管(12)内适量菌悬液自动进入第一级稀释管(11.1),并在液流及气吹的作用下混合均匀,完成第一级稀释;启动管线切割件(8),切割稀释卡(11)的进液管(11.3),防止其余菌悬液再进入稀释卡(11);启动液路开通件(10),熔化第二级稀释管(11.1)的液路密封物(11.9),开通第二级稀释管(11.1)的液体管路(11.4),第一级稀释管(11.1)内适量菌悬液在负压作用下自动进入第二级稀释管(11.1),完成第二级稀释;以此类推,完成各级稀释;数据库(15)是根据不同菌种、比浊度、真空度、稀释液体积、稀释级数等参数建立实时计数的校正曲线,根据各菌种的校正曲线计算各级稀释管(11.1)的实时计数结果;工作过程中,触摸屏(14)显示菌种名称、菌悬液初始浓度、真空度、稀释级数、校正曲线,以及工作状态与进程,并显示实时计数结果;上述工作流程均在微控制器(13)的控制下进行,实现测量、稀释、计数的自动控制及显示功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佳特,未经沈佳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533390.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