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空载电流逆变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634567.4 申请日: 2014-11-12
公开(公告)号: CN104506061B 公开(公告)日: 2018-02-27
发明(设计)人: 郑越江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中博电器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2M7/48 分类号: H02M7/48;H02M7/5387;H02M3/155
代理公司: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代理人: 林宝堂
地址: 315400 浙江省宁***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涉及小空载电流逆变器。解决了空载损耗较大的问题,技术方案为包括蓄电池、电池检测器、风机控制电路、升压CPU控制电路、逆变CPU控制电路、主升压模块、逆变模块、指示反馈电路、电压电流采样模块和副升压模块,所述蓄电池通过电池检测器与风机控制电路电连接,升压CPU控制电路与主升压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主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逆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逆变CPU控制电路与逆变模块的控制端连接,逆变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指示反馈电路输出,指示反馈电路的反馈端通过电压电流采样模块与升压CPU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还通过副升压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连接。本发明用于冰箱、空调和电视机等不长期工作于大负载设备中,起到了节能作用。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空载 电流 逆变器
【主权项】:
一种小空载电流逆变器,由数字电源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电池检测器、风机控制电路、升压CPU控制电路、逆变CPU控制电路、主升压模块、逆变模块、指示反馈电路、电压电流采样模块和副升压模块,所述蓄电池通过电池检测器与风机控制电路电连接,升压CPU控制电路与主升压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主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逆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逆变CPU控制电路与逆变模块的控制端连接,逆变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指示反馈电路输出,指示反馈电路的反馈端通过电压电流采样模块与升压CPU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还通过副升压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连接;升压CPU控制电路是检测蓄电池电压高低,控制逆变模块在可靠的电压中工作,电压过大时对电池的保护,同时实时监控电压电流采样模块给入的大于5W的启动信号,当检测到负载大于5W时,就给主升压模块,提供驱动信号;小于5W就关闭驱动;主升压模块:给逆变模块带大负载提供能源的主升压模块,把12V直流电源转变为380V的直流电压,小空载电流逆变器的变压器使用的是高频EE55变压器,变压器提供1000W的功率;在空载工作时空载损耗为24W;副升压模块:把12V直流电源转变为380V的直流电压,变压器用高频EE15变压器为10W的功率,在空载工作时空载损耗为4.5W;逆变CPU控制电路:给逆变模块后级逆变管,提供50HZ,自动稳压调控逆变驱动信号;逆变模块:把380V直流电压转变为220V电压50HZ频率的逆变模块;指示反馈电路:用于显示逆变模块的输入,输出电压,和工作显示的指示;电压电流采样模块:对输出的电压电流实时采样,实时跟踪输出功率,把信号反馈给升压CPU控制电路;调节小空载电流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在检测到负载功率大于5W时,升压CPU控制电路给启动信号,使主升压模块工作,给整机提供大功率输出;当小空载电流逆变器负载小于5W时,升压CPU控制电路给终止启动信号,使主升压模块不工作,使小空载电流逆变器处于空载小于5W的待机状态;所述主升压模块包括变压线圈T1、变压线圈T2、场效应管VT1、场效应管VT2、场效应管VT3、场效应管VT4、场效应管VT5、场效应管VT6、场效应管VT7、场效应管VT8、场效应管VT9、场效应管VT10、场效应管VT11、场效应管VT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和电容C6以及主升压整流桥,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数字电源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与升压CPU控制电路电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数字电源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与升压CPU控制电路电连接,变压线圈T1的低压侧包括T1低压侧第一线圈段和T1低压侧第二线圈段,T1低压侧第一线圈段和T1低压侧第二线圈段的同名端均与蓄电池连接,变压线圈T2的低压侧包括T2低压侧第一线圈段和T2低压侧第二线圈段,T2低压侧第一线圈段和T2低压侧第二线圈段的同名端均与蓄电池连接,变压线圈T1的高压侧异名端与变压线圈T2的高压侧异名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T1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栅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9的栅极通过电阻R9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场效应管VT5的源极和场效应管VT9的源极均接地,场效应管VT1的漏极、场效应管VT5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9的漏极均依次通过电容C1和电阻R13接地,场效应管VT1的漏极、场效应管VT5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9的漏极均与变压线圈T1低压侧第一线圈段的异名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T3的栅极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7的栅极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11的栅极通过电阻R11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源极、场效应管VT7的源极和场效应管VT11的源极均接地,场效应管VT3的漏极、场效应管VT7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11的漏极均依次通过电容C3和电阻R15接地,场效应管VT3的漏极、场效应管VT7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11的漏极均与变压线圈T1低压侧第二线圈段的异名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T2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栅极通过电阻R6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10的栅极通过电阻R10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场效应管VT6的源极和场效应管VT10的源极均接地,场效应管VT2的漏极、场效应管VT6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10的漏极均依次通过电容C2和电阻R14接地,场效应管VT2的漏极、场效应管VT6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10的漏极均与变压线圈T2低压侧第一线圈段的异名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T4的栅极通过电阻R4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8的栅极通过电阻R8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12的栅极通过电阻R12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源极、场效应管VT8的源极和场效应管VT12的源极均接地,场效应管VT4的漏极、场效应管VT8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12的漏极均依次通过电容C4和电阻R16接地,场效应管VT4的漏极、场效应管VT8的漏极和场效应管VT12的漏极均与变压线圈T2低压侧第二线圈段的异名端连接;主升压整流桥的第一输入端与变压线圈T1高压侧的同名端连接,主升压整流桥的第二输入端与变压线圈T2高压侧的同名端连接,主升压整流桥的输出端与逆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主升压整流桥的输出端还通过电容C303接地,主升压整流桥的输出端还通过电容C304接地;所述副升压模块包括副变压线圈T3、副升压整流桥、电容C13、电阻R35和三极管Q21,副变压线圈T3低压侧包括T3低压侧第一线圈段和T3低压侧第二线圈段,T3低压侧第一线圈段的同名端和T3低压侧第二线圈段的同名端均与蓄电池连接,副升压整流桥的输入端与变压线圈T3的高压侧连接,副升压整流桥的输出端与逆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2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与T3低压侧第一线圈段的异名端连接,三极管Q21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13与三极管Q2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1的基极通过电阻R35与T3低压侧第二线圈段的异名端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中博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中博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634567.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