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0918.5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1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祝明建;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索尔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10 | 分类号: | H02J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唐超文;贺红星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充电器,其包括指示灯、单片机、充电电路和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具有防反接、防短路、防过充等功能。蓄电电池在正常充电的情况下为绿灯闪烁,并且闪烁速度是根据电池的电量来不断变化:当电池电量不足50%,绿灯快速闪烁;电池接近充满,绿灯慢速闪烁;电池已充满后,绿灯停止闪烁,并且输出端自动关闭输出。输出端不接电池、电池极性接反或短路时,输出端无电压、无电流输出,并以红灯闪烁来提醒用户要正确接好电池,防止因用户意外的错误操作而损坏蓄电池或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充电器 | ||
【主权项】:
一种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示灯、单片机、充电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指示灯包括第一LED灯和第二LED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与市电连接的整流滤波模块、电阻R6、电容C13、第一电阻、二极管D3、场效应管Q1、电阻R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第二电阻、电阻R1、二极管D7、电阻R11、电容C4、脉宽调制芯片U1、电阻R12、电阻R4、电阻R17、电容C1、基准电压源Q2、光电耦合器U2、电阻R19A、变压器T1、快恢复二极管Q5、电容C2、电阻R10、电感L2、电容C7、电容C3、电容C5、电容C6、电容C23、电容C15和电容C8;所述变压器T1具有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和辅助绕组,初级绕组和辅助绕组位于同一侧;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初级绕组的一端连接,初级绕组的一端与电容C13连接,电容C13与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阻与电容C13并联;初级绕组的一端还依次通过电阻R6、电阻R13、电容C4与脉宽调制芯片U1的振荡端口连接,电阻R6还通过电阻R2接地,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在电阻R6和电阻R2之间,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15与脉宽调制芯片U1的脉冲输出端口连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14接地;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初级绕组的一端还通过第二电阻与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源正极端口连接;辅助绕组的一端接地,辅助绕组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与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源正极端口连接,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源正极端口通过电容C15接地,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源基准端口通过电阻R11与电容C4连接,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源基准端口通过电容C5接地,脉宽调制芯片U1的振荡端口通过电容C23接地,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源负极端口接地,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流采样端口通过电阻R13与电阻R6连接,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流采样端口还通过电容C6接地,脉宽调制芯片U1的电压反馈端口接地,脉宽调制芯片U1的补偿端口通过电容C3接地;次级绕组的一端接地,次级绕组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电容C2、电阻R10、电感L2与输出端VCC连接,次级绕组的另一端还依次通过快恢复二极管Q5、电感L2与输出端VCC连接,电容C7的一端连接在快恢复二极管Q5与电感L2之间,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8的一端连接在电感L2与输出端VCC之间,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输出端VCC依次通过电阻R17、电阻R19A接地,电压基准源Q2的参考极连接在电阻R17与电阻R19A之间,电压基准源Q2的阴极通过电阻R4与输出端VCC连接,电压基准源Q2的阳极接地,电容C1的一端与电压基准源Q2的阴极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压基准源Q2的参考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2的二极管输入端通过电阻R12与输出端VCC连接,光电耦合器U2的二极管输出端与电压基准源Q2的阴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2的三极管集电极端与脉宽调制芯片U1的补偿端口连接,光电耦合器U2的三极管发射极端接地;其中,初级绕组的另一端、辅助绕组的另一端和次级绕组的另一端为同名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27、场效应管Q4、电阻R20、三极管Q3、电阻R28、二极管D2、二极管D9、电阻R22、电阻R25、电容C17、第三电阻、电阻R18、电阻R23、电容C14、供电模块、充电正极端和充电负极端;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输出端VCC连接,输出端VCC通过电阻R27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28与单片机的PWM控制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充电正极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9与二极管D2并联;充电正极端通过电阻R22与单片机的电压监测端连接,充电负极端依次通过电阻R18、电阻R23与单片机的电流采样端连接;电阻R22还通过电阻R25接地,电阻R25与电容C17并联;充电负极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电容C14与第三电阻并联;输出端VCC通过供电模块与单片机的电源端连接,单片机的接地端接地;单片机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LED灯连接,单片机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LED灯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索尔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索尔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2009091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