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仿尾鳍推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4908.0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0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淑妍;王新国;朱君;唐文献;苏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36 | 分类号: | B63H1/36;B63H2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仿尾鳍推进器,包括左齿轮传动部分、右齿轮传动部分、中部行星轮系部分、总输入轴、轴承、连杆、尾鳍连杆和尾鳍,其中,左齿轮传动部分和右齿轮传动部分分别安装在中部行星轮部分的左右两侧;所述总输入轴依次穿过右箱体、右支撑箱体、轴承、太阳轮箱体和左支撑箱体,并通过所述轴承分别安装在右支撑箱体和左支撑箱体上,所述左主动轮和右主动轮分别与总输入的左端和右端键连接。本实用新型使整个推进器承载能力大,传动平稳,结构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采用的行星轮系在完成运动转换基础上,很容易和减速装置进行一体化设计,便于向高承载工况下的船舶推进应用上推广。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鳍 推进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仿尾鳍推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齿轮传动部分(1)、右齿轮传动部分(2)、中部行星轮系部分(3)、总输入轴(4)、轴承(5)、连杆(6)、尾鳍连杆(7)和尾鳍(8),其中,所述左齿轮传动部分(1)中包括左主动轮(101)、左从动轮(102)、左行星架支撑轴(103)和左箱体(104),所述左从动轮(102)与左行星架支撑轴(103)的输入端键连接,并与左主动轮(101)外啮合;所述右齿轮传动部分(2)中包括右主动轮(201)、右从动轮(202)、右行星架支撑轴(203)和右箱体(204),右从动轮(202)与右行星架支撑轴(203)的输出端键连接,并与右主动轮(201)外啮合;所述中部行星轮系部分(3)中包括左支撑箱体(301)、第一左轴承(302)、左行星架(303)、左固定端盖(304)、第二左轴承(305)、左行星轮(306)、左轴承端盖(307)、左挡板(308)、螺钉(309)、左双头螺柱(310)、螺栓(311)、右支撑箱体(312)、第一右轴承(313)、右行星架(314)、右固定端盖(315)、第二右轴承(316)、右行星轮(317)、右轴承端盖(318)、右挡板(319)、螺钉(320)、右双头螺柱(321)、螺栓(322)和太阳轮箱体(323);所述总输入轴(4)依次穿过右箱体(204)、右支撑箱体(312)、轴承(5)、太阳轮箱体(323)和左支撑箱体(301),并通过所述轴承(5)分别安装在右支撑箱体(312)和左支撑箱体(301)上,所述左主动轮(101)和右主动轮(201)分别与总输入轴(4)的左端和右端键连接;所述左行星架支撑轴(103)通过第一左轴承(302)安装在左支撑箱体(301)上,所述左行星架(303)的输入端与左行星架支撑轴(103)的输出端键连接,所述左行星轮(306)通过一对第二左轴承(305)安装于左行星架(303)的输出轴上,所述螺钉(309)穿过左挡板(308)和左轴承端盖(307)与左行星架(30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左挡板(308)与左轴承端盖(307)之间留有间隙,使左行星轮(306)能自由转动,所述左行星轮(306)的齿轮啮合端与太阳轮箱体(323)的太阳轮部分内啮合,所述左双头螺柱(310)位于左行星轮(306)的圆盘状运动输出端上,其中心分布半径为齿轮啮合端分度圆半径,所述尾鳍安装杆(7)的一端与左双头螺柱(310)的细头端铰接;所述右行星架支撑轴(203)通过第一右轴承(313)安装于右支撑箱体(312)上,所述右行星架(314)的输入端与右行星架支撑轴(203)的输出端键连接,所述右行星轮(317)通过一对第二右轴承(316)安装于右行星架(314)的输出轴上,所述螺钉(320)穿过右挡板(319)和右轴承端盖(318)与右行星架(3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右挡板(319)和右轴承端盖(318)之间留有间隙,使右行星轮(317)能自由转动,所述右行星轮(317)的齿轮啮合端与太阳轮箱体(323)的太阳轮部分啮合,所述右双头螺柱(321)位于右行星轮(317)的圆盘状运动输出端上,其中心分布半径为齿轮啮合端分度圆半径,所述连杆(6)的一端与右双头螺柱(321)的细头端铰接,另一端和尾鳍安装杆(7)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尾鳍(8)安装于尾鳍安装杆7的末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2056490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电方案生成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铁路车站能量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