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背光可调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3622.0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8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梁东生;伍跃洪;唐彦杰;刘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H05B37/02;B60Q3/04;H02H9/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4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背光可调电路,在每一下固定支耳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过孔,其中第一定位孔位于下固定支耳的内端,在壳体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所述壳体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和长条形的台阶部,背光组件包括:防浪涌电路、背光可调电路,防浪涌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背光可调电路电源输入端。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仪表 外壳 背光 组件 浪涌 可调 电路 | ||
【主权项】:
一种汽车仪表外壳和背光组件的防浪涌背光可调电路,包括长条形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内端,在壳体(1)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一一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在所述壳体(1)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所述背光组件(7)包括:防浪涌电路、背光可调电路,防浪涌电路输出端连接背光可调电路电源输入端,防浪涌电路包括:第四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六电容、第九电容和第一IC芯片,第四二极管正极连接背光可调电路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六电容一端,所述第六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IC芯片输入端,所述第一IC芯片输出端连接第九电容一端所述第九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IC芯片重置延迟端;背光可调电路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二MCU、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驱动电路、第五晶体管、文字板背光电路、指针背光电路、LCD灯,第九电阻一端连接可调节的PWM脉冲信号端,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十电阻一端,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MCU脉冲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MCU文字板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十三电阻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十四电阻一端和第五晶体管漏极,所述第十四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晶体管栅极,所述第五晶体管源极连接文字板背光电路,所述第二MCU指针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输入端,所述驱动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LCD灯和指针背光电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20733622.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用制氧设备排氮气的消音器
- 下一篇:一种博物馆分布式导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