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稀土浸出母液中富集分离稀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36609.9 | 申请日: | 2015-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6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幼明;蓝桥发;张胜其;张剑;管新地;聂华平;叶信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杨幼明 |
主分类号: | C22B3/24 | 分类号: | C22B3/24;C22B3/32;C22B59/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君士达律师事务所51216 | 代理人: | 芶忠义 |
地址: | 34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稀土浸出母液中富集分离稀土的方法,方法的步骤包括(1)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2)装柱、(3)柱皂化、(4)柱反应、(5)柱洗涤和(6)柱循环。本发明用活性炭吸附材料富集稀土浸出母液,解决了沉淀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活性炭具有吸油特性,不存在皂化废水和萃取废水产生的COD污染问题;利用多柱串联的方式实现采用分馏萃淋工艺富集分离稀土浸出母液,为母液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浸出 母液 富集 分离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从稀土浸出母液中富集分离稀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将环烷酸与磺化煤油按体积比为1:0~4的比例混合形成有机相,将有机相与粒度为5~500目的活性炭按质量比为0.1~5:1的比例混合均匀形成活性炭吸附材料;(2)装柱:将步骤(1)所得到的活性炭吸附材料用湿法装柱法装入柱径为1~300cm、高径比为1~80:1的离子交换柱;(3)柱皂化:往离子交换柱中加入浓度为0.1~14.8mol/L的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对活性炭吸附材料进行皂化,再用蒸馏水洗涤离子交换柱至洗出液无浑浊;(4)柱反应:分离柱反应分为三个工艺:a)除杂、b)富集分离、c)富集,每个工艺由多个离子交换柱串联;分离柱按照柱子连接区段分为萃取柱(F)、洗涤柱(W)和反萃柱(H),柱走向是沿萃取柱(F)、洗涤柱(W)和反萃柱(H)方向;第一萃取柱(F1)与第n洗涤柱(Wn)连接,第一洗涤柱(W1)与第n反萃柱(Hn)连接;每个柱子上自上往下开有三个进出料口,分别为an、bn、cn,n为柱子编号;a)除杂:用pH值为3~5的稀土浸出母液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萃取柱(F1)的a1处流经分离柱,用浓度为0.1~4mol/L的盐酸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反萃柱(H1)的a1处流经分离柱,从第n反萃柱(Hn)的an处流出的反萃液以洗液的形式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洗涤柱(W1)的a1处流经分离柱;经过时间后,其中:Dmax为单根柱子稀土吸附饱和量,MF为料液质量流量,fA为料液易萃组分摩尔分数,λ为过萃系数,第一萃取柱(F1)进入洗涤段,第一洗涤柱(W1)进入反萃段;在第n萃取柱(Fn)的an处得到稀土及难萃取杂质流出液,在第n反萃柱(Hn)的an处得到易萃取杂质;b)富集分离:除杂工艺第n萃取柱(Fn)的an处流出液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萃取柱(F1)的b1处流经分离柱,用浓度为0.1~4mol/L的盐酸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反萃柱(H1)的b1处流经分离柱,从第n反萃柱(Hn)的bn处流出的反萃液以洗液的形式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洗涤柱(W1)的b1处流经分离柱;经过时间后,其中:Dmax为单根柱子稀土吸附饱和量,MF为料液质量流量,fA为料液易萃组分摩尔分数,λ为过萃系数,第一萃取柱(F1)进入洗涤段,第一洗涤柱(W1)进入反萃段;在第n萃取柱(Fn)的bn处得到Y3+及难萃取杂质流出液,在第n反萃柱(Hn)的bn处得到非钇稀土元素富集物;c)富集:富集分离工艺第n萃取柱(Fn)的bn处流出液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萃取柱(F1)的c1处流经分离柱,用浓度为0.1~4mol/L的盐酸以0.1~20cm·min‑1的流速从第一反萃柱(H1)的c1处流经分离柱;待第一萃取柱(F1)吸附饱和后,第一萃取柱(F1)进入反萃段;在第n萃取柱(Fn)的cn处得到难萃取杂质流出液,在第n反萃柱(Hn)的cn处得到纯Y3+产品;(5)柱洗涤:使用后的含酸分离柱用蒸馏水洗涤至洗出液pH值大于2,得到空白柱;(6)柱循环:洗涤后的空白柱再循环步骤(3)~(5)实现采用分馏萃淋工艺富集分离稀土元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杨幼明,未经江西理工大学;杨幼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036609.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