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系统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6106.8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29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振文;刘海舰;梁凇;常路;林仁义;陈伟;曾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系统及设计方法,所述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系统,包括第一纵向推进器、第二纵向推进器、第一垂向推进器、第二垂向推进器,所述第一垂向推进器、第二垂向推进器首尾布置,所述第一纵向推进器、第二纵向推进器同转速时控制机器人进退,差速时控制机器人转艏运动;所述第一垂向推进器、第二垂向推进器同转速时控制机器人升沉及贴壁吸附,所述首尾布置的第一垂向推进器、第二垂向推进器差速时调整机器人的纵摇姿态。本发明具备模态切换与清污结构,在不降低水下机器人灵活度的情况下能够高效进行清污作业。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机器人 动力 推进 系统 设计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系统的设计方法,所述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系统包括第一纵向推进器(805)、第二纵向推进器(806)、第一垂向推进器(803)、第二垂向推进器(804),所述第一垂向推进器(803)、第二垂向推进器(804)首尾布置,所述第一纵向推进器(805)、第二纵向推进器(806)同转速时控制机器人进退,差速时控制机器人转艏运动;所述第一垂向推进器(803)、第二垂向推进器(804)同转速时控制机器人升沉及贴壁吸附,所述首尾布置的第一垂向推进器(803)、第二垂向推进器(804)差速时调整机器人的纵摇姿态;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动力推进单元计算,将ROV看成粘性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并建立以下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ui∂xi=0---(1)]]>∂ui∂t+∂∂xj(uiuj)=-1ρ∂p∂xi+v∂∂xj[∂ui∂xj+∂uj∂xi]---(2)]]>式中,ui(i=1,2,3)为三个坐标轴正方向上的速度分量,uj(j=1,2,3)为三个坐标轴负方向上的速度分量,xi(i=1,2,3)为三个坐标轴正方向上的坐标分量,xj(j=1,2,3)为三个坐标轴负方向上的坐标分量,p为压力,ρ为流体密度,为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t为时间;在模拟湍流运动时,需要把式(2)中的变量分解成时均量和脉动量φ′两个组成部分:φ=φ‾+φ′---(3)]]> 再对式(2)左右两侧对时间取平均,得到时均的连续方程:∂ui∂t+∂∂xj(uiuj)=-1ρ∂p∂xi+v∂∂xj[∂ui∂xj+∂uj∂xi]+∂∂xj[-ui′uj′‾]---(4)]]>式中,u′i表示正方向速度分量脉动量,u′i表示负方向速度分量脉动量。将式(4)与式(2)进行比较后发现式(4)只是多了雷诺应力项,因此再引入湍流模型后就可以解决粘性流体的湍流流动问题; 对六自由度机器人水下运动受力进行分析,得出受力方程式为:FTxFTyFTzMTxMTyMTz=T1+T20T3+T4+T50b(T3-T5)a(T1-T2)---(5)]]>其中,T1、T2、T3、T4、T5分别为五个推进器的推力;FTx、FTy、FTz分别表示机器人受到推进器的纵向、横向、垂向推力;MTx、MTy、MTz分别表示机器人受到推进器的横摇、俯仰、回转力矩,a为水平向推进器与中轴线距离,b为垂直向推进器与中轴线距离;由于水下机器人以进退为主要运动,所以可以根据纵向阻力来估算推进器的推力,水下机器人的阻力包括两个部分:水下机器人本体运动阻力和缆绳阻力,水下机器人本体运动阻力计算公式为:F=12CdρV2L2---(6)]]> 其中,Cd阻力系数,其取值在0.1‑0.2之间,这里取0.12;V为水下机器人运动速度;ρ为水密度,L为特征长度,取水下机器人纵向长度1m;而对于缆绳的阻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求得:Rd=12CdρV2A---(7)]]> 其中,A为特征面积,对于电缆,A等于电缆直径乘以垂直于水流方向的长度,这里取0.38;由此,根据公式(5),可以得出单个推进器的输出功率为: P=(F+Rd)·V/2 (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226106.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转动面翼升力生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