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时控制的新型大棚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46738.5 | 申请日: | 2015-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0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肖智斌;范洪博;容会;崔毅;李润鑫;汤守国;潘晟旻;孙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24 | 分类号: | A01G9/24;A01G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时控制的新型大棚,属智能控制领域。包括墙体、外棚架、内棚架、透光膜、顶梁、无动力风机、滑轨、步进电机、保温被、大阳能集热板、蓄水池、水泵Ⅰ、进水管、出水管、集热池、水泵Ⅱ、散热器、土壤含水传感器、水泵Ⅲ、浇灌导管、控制模块、温湿度传感器、太阳能光电板、支架、蓄电池、光照传感器Ⅰ、LED生长灯、造雾机、出雾口、液位传感器Ⅰ、液位传感器Ⅱ。本发明成本低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节能环保,可以根据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含水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利用控制模块实现大棚内部环境的自动调节,并且充分利用太阳能,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省去了针对季节不同对大棚的频繁改造,极大的节约了成本。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控制 新型 大棚 | ||
【主权项】:
1.一种实时控制的新型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外棚架(2)、内棚架(3)、透光膜(4)、顶梁(5)、无动力风机(6)、滑轨(7)、步进电机(8)、保温被(9)、大阳能集热板(10)、蓄水池(11)、水泵Ⅰ(12)、进水管(13)、出水管(14)、集热池(15)、水泵Ⅱ(16)、散热器(17)、土壤含水传感器(18)、水泵Ⅲ(19)、浇灌导管(20)、控制模块(21)、温湿度传感器(22)、太阳能光电板(23)、支架(24)、蓄电池(25)、光照传感器Ⅰ(26)、LED生长灯(27)、造雾机(28)、出雾口(29)、液位传感器Ⅰ(50)、液位传感器Ⅱ(51);其中墙体(1)由高保温材料构成,其顶部采用两层棚架即外棚架(2)和内棚架(3),外棚架(2)和内棚架(3)连接在顶梁(5)上,透光膜(4)覆盖在外棚架(2)上,顶梁(5)中上部安装有无动力风机(6),滑轨(7)安装在内棚架(3)上与步进电机(8)相连,保温被(9)安装在外棚架(2)和内棚架(3)之间并与滑轨(7)和步进电机(8)连接,太阳能集热板(10)和太阳能光电板(23)安装在支架(24)上,太阳能集热板(10)通过进水管(13)与蓄水池(11)相连,通过出水管(14)与集热池(15)相连,水泵Ⅰ(12)安装在进水管(13)上,散热器(17)通过水泵Ⅱ(16)与集热池(15)和蓄水池(11)相连,土壤含水传感器(18)安装在土壤中并与控制模块(21)相连,浇灌导管(20)与蓄水池(11)相连,水泵Ⅲ(19)与浇灌导管(20)相连,控制模块(21)安装在墙体(1)内侧并与其上方的温湿度传感器(22)连接,太阳能光电板(23)与蓄电池(25)相连,光照传感器Ⅰ(26)安装在顶梁(5)下部并与控制模块(21)相连,LED生长灯(27)与蓄电池(25)连接并安装在内棚架(3)下方,造雾机(28)安装在墙体(1)外侧,出雾口(29)安装在墙体(1)内侧,液位传感器Ⅰ(50)安装在集热池(15)内部上方,液位传感器Ⅱ(51)安装在集热池(15)内部下方;所述控制模块(21)包括单片机模块(37)、温湿度检测模块(38)、光强检测模块Ⅰ(39)、光强检测模块Ⅱ(40)、土壤含水检测模块(41)、液位检测模块Ⅰ(42)、集热控制模块(43)、散热控制模块(44)、浇灌控制模块(45)、保温控制模块(46)、加湿控制模块(47)、LED生长灯控制模块(48)、蓄电池(49)、液位检测模块Ⅱ(52);其中单片机模块(37)与温湿度检测模块(38)、光强检测模块Ⅰ(39)、光强检测模块Ⅱ(40)、土壤含水检测模块(41)、液位检测模块Ⅰ(42)、集热控制模块(43)、散热控制模块(44)、浇灌控制模块(45)、保温控制模块(46)、加湿控制模块(47)、LED生长灯控制模块(48)相连,蓄电池(49)与LED生长灯控制模块(48)相连,温湿度检测模块(38)与温湿度传感器(22)连接,光强检测模块Ⅰ(39)与光照传感器Ⅰ(26)连接,光强检测模块Ⅱ(40)与光照传感器Ⅱ(36)连接,土壤含水检测模块(41)与土壤含水传感器(18)连接,液位检测模块Ⅰ(42)与液位传感器Ⅰ(50)连接,液位检测模块Ⅱ(52)与液位传感器Ⅱ(51)连接,集热控制模块(43)与水泵Ⅰ(12)相连,散热控制模块(44)与水泵Ⅱ(16)连接,浇灌控制模块(45)与水泵Ⅲ(19)连接,保温控制模块(46)与步进电机(8)相连,加湿控制模块(47)与造雾机(28)连接;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38)包括温湿度检测器SHT10、电容C1;其中SHT10的NC端口与温湿度传感器(22)相连,DATA端口与单片机模块(37)的P0.2端口相连,VDD端口接3V电源,C1一端接3V电源,另一端接地,GND端口接地;所述光强检测模块Ⅰ(39)包括光敏二极管D、电阻R1,R2,R3,R4、电容C2,C3;其中光敏二极管D一端接地,另一端接R1的一端,R1的另一端接3V电源,R2一端接在D与R1的连线上,另一端接R3的一端,C2一端接地,另一端接R2,R3另一端接地,R4一端接R3的滑动触头,另一端为输出端V0,C3一端接地,另一端接R4,输出端V0与单片机模块(37)的P0.3相连;所述液位检测模块Ⅰ(42)包括开关K1、K2、K3、K4、待测电容Cx、端点电容Ca、Cb、电容C4、C5、C6、C7、C、Cf、电阻Rf、放大器OP1;其中K4一端接地,另一端接K2的一端,K2另一端接VCC,K1一端接地,另一端接K3的一端,K3另一端接放大器OP1的“-”极,Cx一端接在K4与K2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在K1与K3的连线上,C7一端接地,另一端接K4与Cx的连线上,C5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在K2与Cx的连线上,C4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在K1与Cx的连线上,Ca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在C7与Cx的连线上,Cb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在与Cx的连线上,C6一端接在K3与Cx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在放大器OP1的“+”级,电容C一端接在K3与OP1 “-”极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在C6与OP1“+”级的连线上,Cf一端与电容C相连,另一端与OP1的输出端相连,Rf一端接在C与Cf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在Cf与OP1输出端的连线上,OP1输出端为V1,与单片机模块(37)的P0.4端口相连,输出正向测量电压;所述保温控制模块(46)包括COMS开关S1、S2,稳压二极管VS1、VS2、VS3,电阻R5、R6、R7、R8、R9、R10、R11,滑动电阻RP1、RP2,放大器OP2、OP3,NPN型三极管V1、V2、V3、V4、V6,PNP型三极管V5;其中COMS开关S1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VS2,稳压二极管VS2另一端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另一端接放大器OP3的输出端;COMS开关S2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在稳压二极管VS3与NPN型三极管V4的连线上;放大器OP3的“+”极接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放大器OP3的“-”极接放大器OP2的“+”极,放大器OP2的“-”极接滑动电阻RP2的滑动端;滑动电阻RP2一端接地,另一端接控制模块(21)中的单片机模块(1)的端口上;滑动电阻RP1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在RP2与单片机模块(37)的连线上;稳压二极管VS1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另一端接电源;放大器OP2的端口4接地,端口8接电源,输出端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VS3的一端,稳压二极管VS3另一端接NPN型三极管V4的基极;NPN型三极管V4的发射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另一端接地;NPN型三极管V4的集电极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另一端与PNP型三极管V5的发射极相连,PNP型三极管V5的基极与NPN型三极管V4和电阻R10的连线相连,PNP型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与步进电机(8)的马达M相连;NPN型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在COMS开关S1和稳压二极管VS2的连线上,发射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另一端接地,集电极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接电源;NPN型三极管V3的基极接在NPN型三极管V1和电阻R8的连线上,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在PNP型三极管V5与步进电机(8)的马达M的连线上;NPN型三极管V2的基极接在NPN型三极管V1与电阻R7的连线上,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接在步进电机(8)上;NPN型三极管V6的基极接在NPN型三极管V4和电阻R11的连线上,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在NPN型三极管V2和步进电机(8)的连线上;所述加湿控制模块(47)包括电阻R12,三极管V7,继电器K,多项开关S2;其中R12一端接控制模块(21)中的单片机模块(37)的P2.2端口,另一端接V7的基极,V7的发射极一端接5V电源,集电极接继电器K的一端,K的另一端接地,多项开关S2的一端接造雾机(28),另一端与空触点或高压相连,造雾机(28)另一端接高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44673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七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 下一篇:跟踪式太阳能大棚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