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者职住地识别与出行链刻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52403.4 | 申请日: | 2015-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2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锦;陈以衡;唐劲松;任潜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4/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者职住地识别与出行链刻画方法,属于交通规划数据分析领域,将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记录触发信息数据库,经过运营商数据清洗、集成与位置转换算法计算后,转换为本发明参考的数据集,针对每个用户,将数据集转化为移动时空轨迹,在其中识别出停留点、高频点、长时点,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职住地、活动目的地点、无意义停留点,最后结合移动时空轨迹,刻画出用户的一条闭合的出行链。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有利于降低居民出行调查成本,获取精度更高的不同身份人群出行特征,使得交通需求预测更为准确;2.有利于提升城市交通规划中运输通道、公交线网、交通设施等规划布局建设的科学性。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手机 数据 行者 住地 识别 出行 刻画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者职住地识别与出行链刻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记录触发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加密、集成与转换,转换为数据集;针对每个用户,完成数据集的清洗,即逐一将每一日内的数据提取后排序,并消除“漂移”及“乒乓切换”;步骤2:根据交通小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个及以上的交通小区,并与城市功能区及移动蜂窝位置相匹配;步骤3:针对每个用户,根据时间戳,逐一将每一日内的数据转化为当日的移动时空轨迹,根据距离范围阈值Thran以及停留时间阈值Tht识别每个用户每日的停留点;步骤4:针对每个用户,根据一日内累计频率阈值Thpfre_o及大于等于两日累计频率阈值Thpfre_N,针对一日及大于等于两日,识别一日内高频点及大于等于两日内高频点;根据一日内累计时间阈值Thtacc_o及大于等于两日累计时间阈值Thtacc_N,识别一日内长时点及大于等于两日内长时点;步骤5:根据每个用户的高频、长时点识别结果,考虑高频点、长时点的不同组合,建立职住地、活动目的地、无意义停留点的识别准则,识别出用户的职住地、活动目的地点及无意义停留点;步骤6:根据每个用户目的点的识别结果,结合该用户每日的移动时空轨迹,刻画其一日及大于等于两日内完整的出行链;步骤6的具体方法为:结合职住地、活动目的地点、无意义停留点的识别结果,结合第n个用户第m天移动时空轨迹,可得到该用户当天的出行链如下所示:
其中,(xq,yq)代表用户出行链中的任意一个点,tbq代表用户在该点(xq,yq)开始停留的时间,toq代表用户在该点(xq,yq)停止停留的时间,tkq表示该点(xq,yq)的性质,1为居住地,2为工作地,3为活动目的地,4为无意义停留点,5为通过点,当为通过点时,to与tb相等,Δtq‑1→q代表用户在从第q‑1个移动到第q个点花费的时间,当第q‑1个点和第q个点均为通过点时,Δtq‑1→q为0;则针对第n个用户第m天出行链,若存在一条子链
tkp及tkq均不为4或5,则可认为该条子链代表了出行者的一次出行行为,全天中所有子链的集合,即刻画了第n个用户第m天的所有出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452403.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驱式回转平移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路水流利用同一个出水口的控制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