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冰蓄冷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51966.3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7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孔庆杰;周嵘;翟晓晖;闵慧芹;王佳和;王胜群;杨新;吴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25B27/02;F25B41/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袁兴隆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冰蓄冷系统,包括三元催化器、三通阀、发生器、分离器、冷凝器、氨液罐、第一浮球阀、第二浮球阀、第一旁通阀、第二旁通阀、第三旁通阀、蓄冷器、过冷器、吸收器、第一排空阀、第二排空阀、第三排空阀、浓溶液罐、溶液泵、第一降压阀、第二降压阀、单向阀和热交换器。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冰蓄冷系统,利用氨水吸收式制冷原理,将汽车、轮船等排出的尾气中的余热充分利用,为冰箱、空调、保鲜装置等提供运行的能量来源。实现废热的综合利用,又达到大量蓄冷的目的。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尾气 余热 利用 冰蓄冷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冰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元催化器(1)、三通阀(2)、发生器(3)、分离器(4)、冷凝器(5)、氨液罐(6)、第一浮球阀(7‑1)、第二浮球阀(7‑2)、第一旁通阀(8‑1)、第二旁通阀(8‑2)、第三旁通阀(8‑3)、蓄冷器(9)、过冷器(11)、吸收器(12)、第一排空阀(13‑1)、第二排空阀(13‑2)、第三排空阀(13‑3)、浓溶液罐(14)、溶液泵(16)、第一降压阀(17‑1)、第二降压阀(17‑2)、单向阀(18)和热交换器(19);所述三通阀(2)的三个阀门端口分别连接三元催化器(1)、发生器(3)和连通大气的旁路管道;尾气通过三元催化器(1)过滤后,经过三通阀(2)进入发生器(3),将热量传递给发生器(3)中的氨水溶液,受热蒸发出来的氨气随管道进入分离器(4),且尾气在发生器(3)内换热后排入大气;所述分离器(4)、冷凝器(5)、氨液罐(6)、蓄冷器(9)、过冷器(11)、吸收器(12)、浓溶液罐(14)、第二排空阀(13‑2)、溶液泵(16)、第一降压阀(17‑1)和单向阀(18)按顺序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溶液泵(16)上并联有第三旁通阀(8‑3),所述浓溶液罐(14)上方设有第三排空阀(13‑3);所述分离器(4)分离出的冷凝水经管道进入热交换器(19)中,从蓄冷器(9)中出来的氨气进入过冷器(11),再进入吸收器(12),从热交换器(19)出来的液态水经第二降压阀(17‑2)进入浓溶液罐(14)中的第二浮球阀(7‑2),经第二浮球阀(7‑2)节流降压后的液态水通过第一排空阀(13‑1)进入吸收器(12)中,且吸收由过冷器(11)进入吸收器(12)中的氨气,形成氨水溶液储藏在浓溶液罐(14)中,在第二浮球阀(7‑2)的流入流出口之间并联有第二旁通阀(8‑2),用于调节循环流量以控制进入到吸收器(12)的稀溶液流量;所述浓溶液罐(14)中的氨水溶液通过分离器(4)与发生器(3)蒸发出的氨气换热,换热后的氨水溶液经过热交换器(19)与从分离器(4)出来的冷凝水再次进行热交换,然后进入发生器(3),形成制冷循环;所述氨液罐(6)中的液体氨流经过冷器(11)与来自蓄冷器(9)中的气体氨进行换热,之后具有过冷度的液体氨经氨液罐(6)中的第一浮球阀(7‑1)节流降压后进入蓄冷器(9)中吸热制冷,所述氨液罐(6)的两个液体氨流出口之间并联有第一旁通阀(8‑1),用于调节循环流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751966.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水循环智能发电系统
- 下一篇:自动分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