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齿轮驱动滚移块式双相外凸轮汽车差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3422.5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5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梁尚明;陈飞宇;徐毅;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48/14 | 分类号: | F16H48/14;F16H48/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内齿轮驱动滚移块式双相外凸轮汽车差速器,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差速器,其外齿内中心轮的外部是直齿圆锥齿轮、内部是内齿轮,其滚移块与外齿内中心轮、左半轴架及右半轴两相外凸轮之间均为多齿啮合。滚移块与左半轴架之间为滚动接触联接。动力由外齿内中心轮外部的锥齿轮输入,经外齿内中心轮的内齿轮传给滚移块,滚移块再将动力传给与左车轮固联的左半轴架和与右车轮固联的右半轴两相外凸轮,从而使左、右车轮实现差速。该汽车差速器省去了传统汽车差速器中的行星齿轮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多齿啮合,重合度大,承载能力强,传动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需要差速器的各种轮式车辆,如汽车、工程车辆等。 | ||
搜索关键词: | 齿轮 驱动 滚移块式双相外 凸轮 汽车 差速器 | ||
【主权项】:
内齿轮驱动滚移块式双相外凸轮汽车差速器,主要由外齿内中心轮(1)、左半轴架(2)、圆锥滚子轴承(3)、右半壳(4)、滚移块(5)、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深沟球轴承(7)、螺钉(8)、深沟球轴承(9)、滚针(10)、深沟球轴承(12)、套筒垫片(13)组成,其特征在于:摒弃了传统汽车差速器的行星齿轮系统,代之以“外齿内中心轮——滚移块——两相外凸轮”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外齿内中心轮(1)、左半轴架(2)、滚移块(5)、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以此系统实现差速,构成差速器机构;外齿内中心轮(1)的外部是直齿圆锥齿轮、内部是具有多个凸出部分的内齿轮,其凸出部分的个数称为外齿内中心轮(1)的齿数,记为Z1,故外齿内中心轮(1)既是主减速器的一个锥齿轮,又是差速器机构中的一个构件,外齿内中心轮(1)将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有机地合为一体,外齿内中心轮(1)与右半壳(4)通过螺钉(8)固定联接成一个整体并由一对圆锥滚子轴承(3)支撑在机架上;左半轴架(2)的左端为左半轴,左半轴架(2)通过左半轴与左边车轮(14)相固联,左半轴架(2)的右端为套筒结构,该套筒结构装于外齿内中心轮(1)的内齿轮中,沿该套筒结构周向开有Z2个径向导槽,该导槽内装有滚移块(5),左半轴架(2)由一对深沟球轴承(12)支撑在外齿内中心轮(1)中;上述滚移块(5)为长方体结构,其上、下端可以是半圆柱面或椭圆形曲面;外齿内中心轮(1)的内齿轮齿廓曲线是滚移块(5)一方面随左半轴架(2)转动,另一方面又在左半轴架(2)的径向导槽中移动的过程中,其上端圆弧面所处一系列位置的包络线;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为两相外凸轮,该两相外凸轮自身形状呈180°中心对称,自身质量完全平衡,其轮廓曲线为标准椭圆曲线,或为双相余弦曲线,或为双偏心圆弧曲线,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内嵌于左半轴架(2)的套筒结构内,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的右端为右半轴,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通过右半轴与右边车轮(15)固联在一起,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的左端通过深沟球轴承(9)支承于左半轴架(2)之内,右端通过深沟球轴承(7)支承于右半壳(4)之内;在左半轴架(2)的右端套筒结构的径向导槽内壁上沿径向开有用以装滚针(10)的沟槽,在该沟槽内装有若干根滚针(10),滚移块(5)装在左半轴架(2)的右端套筒结构的径向导槽内,并通过导槽内的若干根滚针(10)与左半轴架(2)的径向导槽组成滚动联接关系,使滚移块(5)与左半轴架(2)之间的接触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滚移块(5)可在左半轴架(2)的径向导槽中滚动移动;滚移块(5)的上、下外圆柱面分别与外齿内中心轮(1)的内齿轮齿廓和右半轴两相外凸轮(6)的外凸轮轮廓相啮合各组成一个高副;外齿内中心轮(1)的齿数Z1和滚移块(5)的数目Z2相差为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1003422.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