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超声波测距电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41125.7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720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周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S15/08 | 分类号: | G01S15/08;G01S7/5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超声波测距电路结构,它包括型号为AT89C2051的芯片IC1,型号为C8051F330的芯片IC2,型号为S3F9454的芯片IC3;芯片IC1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并接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和芯片IC1的第二引脚;芯片IC1的第三引脚与电容C3相连后再分别连接芯片IC1的第四引脚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与芯片IC1的第五引脚连接并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输出电压的控制来实现对电路的调节控制,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而且工作稳定性较好,整体价格也相对便宜。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微型 计算机控制 超声波 测距 电路 结构 | ||
【主权项】:
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超声波测距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型号为AT89C2051的芯片IC1,型号为C8051F330的芯片IC2,型号为S3F9454的芯片IC3;所述芯片IC1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并接地,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和芯片IC1的第二引脚;芯片IC1的第三引脚与电容C3相连后再分别连接芯片IC1的第四引脚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与芯片IC1的第五引脚连接并接地;芯片IC1的第六引脚与电阻R3相连后再分别与二极管D2的负极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连接,芯片IC1的第七引脚与电阻R4相连后再分别二极管D3的负极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芯片IC1的第八引脚与电阻R5相连后再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连接,芯片IC1的第九引脚与电阻R6相连后再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连接,芯片IC1的第十引脚与电阻R6相连后再分别电阻R9的一端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连接,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0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芯片IC3的第二引脚上;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正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到芯片IC3的第五引脚,所述芯片IC3的第一引脚和芯片IC3的第三引脚均接地,芯片IC3的第四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到芯片IC3的第九引脚上,所述芯片IC3的第六引脚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芯片IC3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芯片IC3的第八引脚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芯片IC3的第十引脚与电阻R11相连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芯片IC2的第六引脚,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芯片IC2的第八引脚;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5的基极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超声波发生器BL的一端连接,所述超声波发生器BL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DD相连。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20841125.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射钉枪电池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双层压差气承式膜结构